细思极是:穷人与富人的根本差别就在这儿!(图)
【看中国2019年2月28日讯】我们都生活在同样的社会中,但时刻有人从穷人变成富人,也有人一生都生活在贫困之中,为什么形成这种差别哪?
或许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机缘或命运不同,这种认知是非常错误的。本人曾经的老板,从农村出来,当了几年兵到越南打了仗,然后退伍到一间国有工厂当锅炉工烧锅炉,出身和起步不能再低了,但最终成为在当地有影响的富人。同时,也曾经认识冶金系统的一些人,有很好的官宦背景,但最终毫无作为。决定一个人是否成为富人,出身和背景甚至命运无疑是一个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穷人与富人,核心的差别是对待“钱”的理念上不同。
每个人的一生都接触过钱,很少人去琢磨钱的用途。我们可以数出钱的很多方面用途,比如买菜、买服装、买房、请客吃饭、送礼,等等,但归结到一点,钱的唯一用途是:花出去!这与商家对待商品的态度一样,首先把钱花出去购进商品,然后哪?以尽快的速度将商品继续“花”出去。所以,商家手中的商品唯一的用途是卖掉!钱的唯一用途就是花掉!
穷人与富人,核心的差别是对待“钱”的理念上不同(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不断花钱(也就是“花”商品,商品就是钱)的过程中实现利润,就从穷人变成了富人。所以,在富人的眼中,无论钱也好商品也好,在富人的眼中都没有归属感,不会把钱和商品当成是自己的“孩子”,都是为了花出去的。
可以想象,当一个商家的钱花不出去(无法购买商品)、商品库存不断增长(卖不出去)的时候是什么处境,那就是破产,然后变成穷人。
这实际就是穷人的思维模式,当一个人把钱当成库存抱着睡觉的时候(有了归属感)、或者对商品也有归属感的时候,就只能是穷人。
其实,这就是最基本的哲学,无论钱还是商品,都是社会属性,当钱与商品在一个人身边有了归属感之后(有了私有属性),这个人就是穷人。相反,如果一个人对钱和商品没有归属感,不产生私有属性,就是富人。
穷人对于花出一块钱的痛苦远大于得到一块钱商品或服务得到的快乐。富人不同,时刻准备将钱花出去,得到的快乐大于失去,实现“钱生钱”的过程,他们唯一考虑的是自己是否在以最高的效率花钱。
商品市场和股市中的体现
企业家会以最高的效率花钱,以最快的速度销售商品,提高钱和商品的周转率。一旦库存商品出现滞销的苗头,立即甩卖,很少考虑甩卖过程中所遭到的损失,因为一旦砸在手中,就违背了钱和商品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流动的原则。而个体户往往会过多考虑甩卖过程会出现多少亏损,就像割自己的肉一样,最终形成商品挤压。钱与商品的流动过程停滞了,不仅损失更大,也会失去未来的机会。
很多人都知道2015年年中的股灾,有些人会在迹象显现时立即甩卖,不考虑盈利多少或亏损多少,以“流动”为第一原则,以此掌握主动权追逐未来的机会。但也有些人宁可被套也不肯出局(对股票有了归属感),被埋在其中(如果你长期看好一只股票是例外的,但大多不是这种情形。何况泥沙俱下的时候都难以避免下跌。未来,这样的情形还会多次出现,不会终止),也丧失了后来的机会。
穷人与富人还有一个突出的不同,穷人把钱看的特别重要,有别于其它商品、时间、精力等等。事实上,在富人的眼中,上述因素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
举例来说,一个很牛气的律师,他的收入是以小时或分钟计算的。如果家人不断让他去修理房子、修理汽车,这就是两种思维的冲突。对于这个律师来说,无论工作或休息,都比修房子修汽车重要的多(自己喜欢用这种方式来锻炼身体除外),因为他的时间十分珍贵。家人会认为找人修房子、修汽车可以省钱,但这种节省无法补偿律师的工作或休息所带来的收益,何况专业人士的修理水品一般都会比律师高很多,就更无法相比。这与让修房子的人帮人打官司是一样的道理。十多年前,笔者接触的一个律师,因为这种理念的冲突,专门在写字楼租了一间工作室,主要目的是为了安心工作和休息,实际就是回避这种理念的冲突。
富人的钱是赚来的,而不是省出来的,它们愿意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委托给它人,发挥自己最高的时间效率。所以,好的商家宁可将非主营业务交给专业公司去打理,自己突出主业,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而一般的商家会希望通吃自己并不熟悉的上下游(为了降低成本),这会让自己的资金和商品的流动性下降,对社会的服务质量下降,最终主业无法形成优势,得不到发展。
穷人与富人的差异,最核心是思维模式的不同,是不同的思维模式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裂变的结果。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