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知识】听说过欧美日调整准备金率吗?(图)

【看中国2019年2月9日讯】刚刚跨入到2019年,中国央行就给资本市场送了一个“大礼包”——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自1月15日起,金融机构准备金率降低0.5%;自1月25日起,金融机构准备金率再降0.5%。按照现在的货币乘数,掐指一算,两次降准大约可以为社会上释放1.5万亿元的货币。

嗯,于是A股股市“嘭”的一声就涨了。

从历史情况看,这一次准备金率的调降,显然仍在2011年以来准备金率下调的周期当中(下图)。在央行印刷了同样多的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准备金率决定了银行杠杆的倍数,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资产的规模,所以,这里多普及一点儿准备金率的知识。


2011年以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情况(网络图片)

顾名思义,准备金就是商业银行用来应对储户取款的准备资金。假设全中国只有你在开商业银行,大家都在你这里存款和贷款,张三在你这里存了100万,这个时候李四来贷款了,你能贷出去多少呢?这就要看央行的准备金率了——

如果准备金率是10%,你就能贷出去90万;如果准备金率是20%,你就能贷出去80万……另外的10万或20万,要留着应对张三的取款需求。

问题是,李四拿到了贷款,不管是支付货款还是人员工资,其他人从李四这里得到钱的话,他们还是会存到你这个银行里来——假定准备金率是20%,那就意味着你贷出去的80万元又会回到银行变成储蓄。假定这80万由王五持有,那么王五的80万,只能有64万元再次被放贷出去,然后,这64万元又回来……

就这么循环下去,本来社会上只有100万元的钱,在银行账户上显示出来却是:100+80+64+51.2+……=500(万元)。

那个100万元呢,就是央行真正印出来的钱,也就是这个社会上真正所有的钱,被叫做基础货币。这个500万元呢,就叫做广义货币,扩张的这个倍数呢,就叫做货币乘数。

从刚才的叙述中你就应该知道,准备金率非常影响一个社会的整体信用松紧状况,100万元的基础货币,如果准备金率是20%,整个社会广义货币扩张极限就是500万元,如果是10%,整个广义货币的扩张极限就是1000万元,你说影响大不大?

对啊,正是因为威力巨大,所以存款准备金制度一直是中国货币当局调整最为频繁,也是最为倚重的货币政策工具(说明:5或者10倍是极限货币乘数,一般达不到,甚至会相差很远)。

——不对,不对!

——西方央行经常调整基准利率,为什么基本没听说过他们调整准备金率?

一个小小的准备金率,背后隐藏着西方与中国在央行货币政策方面的根本差异。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中央银行制度(银行的银行)的国家,为了避免发生银行挤兑,早在18世纪,英格兰银行就规定,所有加入中央银行体系的商业银行(当然早期很多银行选择不加入,现在也有不加入的),必须准备一定量资金来应对储户取款需求,这就是准备金率的起源。

不过,美国才是世界上最早将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要求写入法律的国家,由于1893年和1907年美国都发生了严重的银行挤兑危机,所以1913年美联储成立时候的《联邦储备法》,就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全球主要国家的金融机构几乎全部遭到挤兑,各国普遍认识到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重要性,凡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纷纷仿效英美等国的做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并授权中央银行按照货币政策的需要随时加以调整。

以前的中央银行是不能随便规定利率的,利率是由市场根据对资金需求的紧缺程度而决定。历史以来,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通过三个工具来实现: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

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再贴现使用的最少,因为再贴现的使用条件是,银行因为缺少流动资金主动提出申请,用自己所持有的票据抵押申请央行给予资金,所以利率较高,带有惩罚性质,除非迫不得已,很少有银行主动找中央银行来做,因为这意味着你银行经营不谨慎、信用不好,名声传出去可不大好。

公开市场操作则是最常使用的工具,包括回购、逆回购,乃至各种方式公开透明地在市场上购买资产,以前曾经谈到美欧日英在2008年以来大量印钞,其印钞的方式全部都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大笔购入相应的债券,从而实现了货币扩张。

准备金率呢,西方国家原来也经常使用;但1970年代以来,使用越来越少,这又是为什么呢?

早期,西方国家央行是不给存款准备金付利息的(中国支付利息),相当于一笔钱白白在央行放着,准备应对危机到来。你想啊,商业银行肯定很郁闷。所以在1980年代以前,很多银行所谓的金融创新,其实就是躲避准备金率规定(央行对充当准备金的资产类别有要求),有一些小型银行,其选择是干脆退出中央银行——1970年代末期,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问题,加入美联储系统的银行占总存款比例降低到了只有65%左右。

美联储曾经想解决商业银行不愿意承担准备金的利息损失而拒绝加入中央银行的问题,要给准备金支付利息,但没想到被国会给否决了,既然如此,美联储就在1990年代将准备金率逐步降低降低又降低……

1980年美国通过了《货币控制法》,强调交易性存款的准备金率为12%,而每家机构最初的2500万美元存款资金的准备金率则为3%。1982年又规定,200万美元以下存款准备金可以豁免;到了1992年,又将交易性存款降低到10%,其他的全部变为0;2004年12月,美国最后一次规定存款准备金:

最初700万美元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0;700万至4760万美元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3%;4760万美元以上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从那时起到现在,美联储再也没有调整过准备金率。

欧洲、英国和日本对准备金率的要求基本与美国类似,都是越降越低,一直低到象征性地存在。

比方说欧央行的前身德国中央银行,1970年前后,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4.65%,和今天的中国差不多,但此后就开始一路下降,到了1993年,长期负债的准备金率就已经降到了2%,而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也仅为5%;欧央行成立之后,多次协商准备金率,协调的最终结果是,2年以内的存款、债务证券及货币市场票据法定准备金率为2%,而长期的准备金率是0,即便是那个需要支付准备金的部分资金,还有10%的资金是豁免的,2000年又将豁免资金扩大到30%,然后就再也没有变过。

日本央行在1957年才开始实施准备金率,最初规定存款超过200亿需要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率约为5%,1970年代以后日本逐渐降低准备金率,到1991年最后一次调整准备金率,规定200亿日元以上资金,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0.5%,其他存款为1.5%;小于200亿日元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0.25%和0.75%,可以说是聊胜于无。

至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等国家,更是彻底取消了存款准备金率规定,由银行自行决定存款准备金。

现在我们要问了:西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原因有三条:

1)因为是中央银行强行规定市场上的商业银行(国外的商业银行一般是私有的)按照比例缴纳存款准备金,而且这种规定对于商业银行本身的市场经营活动是有负面影响的(减少了可发放的贷款额度),所以准备金率规定也被称为“最具权力色彩的央行货币政策”。既然,西方国家都号称央行是独立的,连政府都不是很关心,也不干涉市场主体的经营,所以准备金率规定在西方央行管理者眼中,本身就是介入市场太深,所以,能不用就不用。

2)关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成立巴塞尔委员会进行监管,并且在1983年形成了对银行有广泛约束性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此后这个协议不断更新,对商业银行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比方说,最新的《巴塞尔协议III》,对于银行扩张资产有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s),要求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而银行的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为4%,而且规定了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和金融机构自身信息披露要求,这种管理比准备金率规定更有效。

3)西方国家经历二战以后长时间的经济发展之后,目前信用扩张和社会整体债务扩张进入到了稳定阶段,准备金率一降再降、降无可降,但广义货币量的增速却始终很慢(正是因为这样,2008年以来欧美日三大央行才大肆通过QE印钞),由此导致西方国家的货币乘数都相当低,强行规定一个准备金率,纯属多余。

表面上解释是以上三个原因,但更本质其实在于货币本身和商业银行体系的信用,如果信用足够好,市场化越充分,那么就越不需要用——实际上高准备金率的国家大都是新兴国家,而发达国家的准备金率基本都非常低。

某种程度上说,那些拥有足够信用的货币,不需要调整准备金率。

那么,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未来会怎样呢?

当然是和西方一样。随着中国社会的整体信用和债务扩张到达稳定阶段(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很可能再也不会经历过去40年那样显著的价格增长),而且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已经开始全面执行最新的《巴塞尔协议》,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将不得不持续下降。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