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卖不掉 市民吃不起 市场到底咋了(组图)
2018年白萝卜遇到了销售难(Pixabay)
【看中国2019年1月28日讯】先认识一下大白,就不多介绍了。
2018年白萝卜遇到了销售难,很多都扔在地里,烂在地里,我们的大白很纠结……
旋耕打碎需要机械费40~50元,可以整地种植下一茬作物,可糟蹋了真不甘心。毕竟有种植成本的,种子,化肥,农药,地膜,人工......
人工收获需要400一亩的人工费还不管装车——装车12元/吨,一亩地就得50元左右——长途贩运需要装箱,一个箱子4元左右,装40斤萝卜。这就是地头的费用。
收购价格是七分钱,每亩5000~6000斤,能卖400块。根本不能抵消地头收获费用,更别提成本了。
很多农民宁可旋耕打到地里,也不愿意收获卖掉。水灵灵的大白决定以身相许不要钱,但得全部拿走,可以吗?
老王要了大白,他发财了吗?
收购的人和车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拉到城里也有费用。
到批发市场进货的小贩都有固定的进货摊点,他们需要稳定而且多样化的产品供应,极少因为你卖的便宜而选择你,这就注定货拉到城里的风险很大,赔了可都是自己的。所以必须走批发市场,必须选择稳妥的销售渠道,宁可利润低点。
大白弱弱的问:“咱不进批发市场,送到小区可以吗”?老王哼了一声,说:“先问问城管吧”!
想进城摆摊?问问城管吧(Pixabay)
一毛钱成本的大白萝卜,卖一毛五不算贵吧?小张犹豫中还是接了。
小张租了批发市场的摊位,每天下半夜就得起来做生意,摊位费可不是小数目,城里的房价这么高,租金自然不会低。
十块钱一斤的草莓,赚一块钱很正常,一毛五一斤的白萝卜,翻一番也赚不了多少。小贩不会因为便宜而多进货,他们只进最好卖的货。一箱40斤,六块钱接货,卖10块钱不贵吧?
老范是个卖菜的小贩,今天批了一车菜,得抓紧到早市卖掉,当天卖不掉就不新鲜了,市民就不愿意要了,剩下的都得自己赔上。
老范边往市场赶边琢磨着,大白萝一天就能卖两箱,可小张非得又给塞了一箱,三箱可卖不了,好在不贵,总共才30块钱。卖一斤吧,一天能卖100斤,收50块钱,剩下二三十斤就算亏秤了,赚三个箱子还值五块钱呢!实在不行送给大妈们包饺子,不比超市的实惠?还赚个主顾呢!
范嫂可不干了,数落老范:“你傻呀,黄瓜好卖,你咋不多进货?就进不好卖的东西?咱的主顾就那么几个,吃了白萝卜就不吃别的,其他菜少卖了怎么办?下午孩子就要交辅导班的学费,卖不了你别吃饭了!”
老范想了想,黄瓜一块五,赚,一般人都称两三斤,连吃带做菜,一份赚一块多。大白萝卜买的少,赚的更少,可这面子......,看了看大白,又看了看老婆,跺了跺脚,寒风中拿起大白啃了一口,说:“这就是我的早饭,行了吧?”
赵大妈赶早市买菜发现,新闻不是说白萝卜扔在地里吗?怎么还卖?不算便宜!那小黄瓜葱绿葱绿的,才一块五,买黄瓜吧!
网友评论:
生命之树:
1%的人拥有90%的财富,而那1%的人基本不用于国内底层消费。宁可去澳大利亚买别墅。
因此出现这么怪象:GDP很高,产品很多,但消费不起。需要靠出口拉动经济。
然而问题又来了:出口的外汇,不能在国内流通,需要换成人民币。于是人民币多了。那国内消费起来了么?没有。因为大头都被1%占有了。国内消费还是没起色。
那能让多出的人民币进入市场吗?那就通货膨胀了。怎么办?
一是用楼市蓄水。把多余的人民币陷入楼市里,保持市场其它物价稳定。
二是鼓励投资创业。比如共享单车。哗啦一下,几千亿就烧没了。物价稳定了。
这样,一圈一圈的转啊转,百姓永远忙碌,但永远在底层。永远稳定。
高歌取粹:
农民想拉来城里卖呀,就怕头盖骨经不起城管称砣砸,商贩也想去农村收啊,一想到收费站同志热情的笑脸,也只能作罢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