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感到傻眼 我经历的陕西县城地方债实情(图)


地方债务失控,大众为谁买单?(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9年1月17日讯】2018年7月,《财经杂志》在一篇关于地方债务风险的稿件提到,在经历过去十年政府投资高速增长、融资平台失控扩张之后,地方债务风险已成隐患,其中显性债务尚可统计公布,隐性债务莫衷一是。

地方政府债务到底有多高,怕是大部分人都有模糊的概念了,两年前我参与过陕西一个县级市政府平台发债的筹备工作。

第一次去到当地的时候感觉是城市建设的一点也不像十八线,六车道的马路又宽又大好嘛,主城区除了楼层低了点,不通地铁外,基础设施建设比不得一线城市,但与二、三线省会城市差距不大。

彼时,我年轻,第一印象对当地政府很有好感,趁着政策东风发债的行为也被我归为有发展眼光的进取行为。

当正式开始为平台装资产的时候,我有点傻眼,平台公司是新成立的,资产中把该县国土局、林业局等能用能动的全部装上后不足40亿,而地方政府发债目标是55亿,且不说如果发生违约,这40亿资产根本无法用以偿还债务,明面上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100%,且当时未经审计,后来才知道还有很多资产本来以用于担保抵押等非标融资了。

有人说别只想违约,财政收入正常还啊,该地本级地方政府财政年收入10亿左右,已借、正在借的债务总额在保证财政收入15%增速下至少15-20年还清。

有人说就算是20年也不多啊,买房按揭还有30年的,一样能还清。

说的对,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买房按揭是按照自己每年纯年收入算的,赚的每一分钱都用来还债,就算我们愿意,银行也不相信我们有能力。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吃不喝不花一分钱用自己未来20年纯收入才能还清现在的贷款,如果考虑支出,假如收入的50%用来储蓄(当然是很难的),那么还债时间就多一倍,40年才能还完,还是在不考虑利息的情况。加之很多地方政府本来就是赤字状态,每年储蓄很少甚至0储蓄负储蓄,那么依靠地方政府自身多久才能还完呢,这就是未知事件了。

这么一算,才为该县继续举债的行为捏一把汗。

更严峻的是,我与评估公司、券商等人一同考察时发现,除了来时的汽车站、市中心与政府周围人多一些外,城市其他地方基本空城状态,豪华的六车道上几乎没有车,新城产业区更是人烟罕至,充斥着小城区的安逸与宁静。

用来养老是极好的,这就不禁又想问,那么政府举债是用来做什么,有人说一定是发展啊,发展规划我也看了,怎么说呢?本科管理学的空乏水平就不予点评了,而且还看不出计划是什么,当然或许地方也还没有想好发展什么,但是迫切想发展的心是真的。

以心度心,或许地方政府也是想修建好了基础设施招商引资,但诚实地说,以人口流动的规律而言,人口聚集的方向是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就算从北上广深回流,下一步聚集的也会是新一线、二线、三线等依次延后,真的向县级市回流的情况还从未出现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若真的会出现,现在扩张的基建怕是还得重建,毕竟科技的步伐远比城建快得多。

那么,也就是说,这次融资是以该地方政府用自己未来几十年可能依靠储蓄与现金流都偿还不上的风险建设了未来几十年也用不上的基建,结果是城市越来越空旷却崭新,产业依然无起色,财政收入也不会增加,但财政危机却越来越严峻。

投入产出视角来看,怎么算都不是一笔合算的买卖。至于深层次的原因就不予分说了……

再看金融机构,早在前几年43号文后就有很多机构开始反思,只不过彼时明里暗里的风口都让金融机构在短暂的停歇后继续为政府平台融资,有人问有多短暂,大概2、3个月吧。

以信托而言,我当时参加过多次信托预审会,信托内部也分为两派,一派是还在积极联系城投公司的传统房地产与城投系的保守派,另一派是开始从通道转向科技型企业纯信用但天天被否的乐观派。彼时保守派还是比较得意,获得审批的项目更多,提前完成任务拿到绩效奖金不是梦。现在,大概保守派都尝到了苦楚,但乐观派也不太乐观了。

以券商及私募而言,彼时固收还在新老城投间徘徊研究,一致认为老城投可买,而新城投则可能暴雷,现在每天面对城投债心情犹如过山车,一睁眼,就怕债务危机…

如果说资本的原罪是追求收益,天然的趋利避害,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原罪又是什么?

发展从来不是原罪,嵌套别地模式加高杠杆的发展却是无争议的偏颇方式,中国的很多经济研究都企图研究出一套模式或一种路径,孰不知,模式或路径本身就是总结之前的发展,给出反思。

时间的滚轴从来都只向前不后退,在历史维度上,所有的模式能够给我们的应该是避免错误,反思当前节点问题是否重复历史老路,从而让我们立足当下,创新出未来的发展新模式。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相依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