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的旁观者雷蒙·阿隆(一): 时代背景(图)
法国著名哲学家雷蒙・阿隆(GATTI/AFP/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9年1月2日讯】(法广RFI)在二十世纪的法国思想家中,雷蒙・阿隆(Raymond Aron,1905年3月14日-1983年10月17日)是相当特殊的一位人物。他是学术精英圈子的一员,在这个圈子里却又显得像个局外人。他是典型的法国知识分子,又和德国近当代哲学社会学声气相通。他重新发现托克维尔思想的重要性,举起自由主义的旗帜,反抗二次大战前后泛滥于法国知识界的左倾思潮。他继承法国知识分子介入社会问题的传统,是一位堪称典范的公共知识分子。
问:雷蒙・阿隆在战后的法国思想界地位相当重要,有人把他比作二十世纪的托克维尔,是不是有点夸张?
答:这要看从什么意义上说。我看可以这样对比。托克维尔预言了民主社会的到来,他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考察是开创性的,而阿隆则是在民主制度已经在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来,却受到来自纳粹和苏联红色帝国致命威胁的时刻,挺身出来,捍卫民主制度的人。托克维尔是筚路蓝缕,阿隆则是砥砺支撑。所以就他们两人对自由主义的贡献而言,确实有一定的可比性。对于雷蒙・阿隆在法国思想界的地位,我想引一位专门研究欧洲战后史的大家朱尼・托特的话来说明。这段话稍长,但相当中肯全面。他说:“1983年雷蒙・阿隆逝世的时候,他已在法国公共领域里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几乎每个人都爱戴他、崇敬他,他的作品和观点被抬高到学术思想和公共舆论界中,准经典的位置。作为那一代始终坚持自由立场,反对集权的时代倾向的思想者中,最卓越的一位。阿隆不仅是伟大法兰西思想传统继承人中的代表,而且还是一座灯塔,在混乱和困惑笼罩知识界的时候,指明了未来的方向。早些年前,68年一代还把阿隆看作法国保守派精英的所有劣根的卑鄙无耻的化身。但同样是这些人,到了1983年,其中那些幻觉和理想惨遭褫夺者就视他为自由思想复兴的最大希望”。
问:看起来雷蒙・阿隆地位的确立,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答:没错。他的地位的变化,反映着二十世纪欧洲历史的变化,反映着法国知识分子甚至欧洲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所以我们要花一点时间来讲讲,世界进入二十世纪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讲讲这些事件对欧洲知识分子的影响。然后再来看阿隆在这个历史时刻,思想的成长。听友们知道,今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百年纪念日。在巴黎举行了庄严盛大的纪念仪式,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前来参加。其中有俄罗斯总统普京,但是第一次大战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对我们中国影响极大,甚至直到今天仍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转型和政治生活,那就是十月革命。我现在仍然使用这个称呼,因为我们在中国长大的一代人都听惯了这个说法。但是,朋友们要知道,这个说法是不真实的。我们这一代人对这场革命的印象,来自文革中少数能上演的外国电影《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若对共产国际运动史稍有了解的人,可能还会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得到一些说法。但是,我们对这场事变的知识大部分是假的,是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授意下编造的。这场事变,现在在俄罗斯的一些历史著作,甚至一些教科书中,已不称为“十月革命”,而称之为“十月政变”。因为历史事实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德国情报机关的帮助下,推翻了沙皇逊位后,俄国民主立宪党主持的临时政府,这个临时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迅速筹备俄国立宪选举,让俄国走上民主宪政的道路。当时列宁领导的社会民主党中的布尔什维克派,也是明确赞成立宪选举的。列宁本人言之凿凿地说,即使布尔什维克党在选举中失败,也要服从选举结果。
问:但是,1916年列宁还在瑞士避难,可1917年列宁怎么回了俄国呢?
答:1917年4月2日,列宁通知他的友人:“我们将在星期三取道德国回国”。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德国政府自1914年起,就通过它的情报机关在欧洲的代理人,一个爱沙尼亚人叫科斯库拉,为布尔什维克提供经费,试图通过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活动,削弱沙皇给德国东部战线的压力。在一次大战中,沙皇俄国是协约国的成员,所以德国政府实际上是要在俄国内部寻找一个代理人。于是,又出现了一个人叫帕尔乌斯,他是托洛斯基的密友,公开的身份是布尔什维克党驻斯德歌尔摩的代表,但他还有一个秘密身份,他是德皇与布尔什维克党秘密联系的中间人。列宁返回俄国前,是他提供的经费,这个经费来自德国情报机关。而且,通过那个爱沙尼亚人科斯库拉的游说,威廉二世和鲁登道夫同意列宁经过德国前线回到俄国。因为他们相信,列宁回国后,会按照布尔什维克的政治主张,夺取政权,然后与德国单独媾和,让德国人得以从东部抽身,集中对付西线的英法。于是,在德国人的安排下,列宁一行乘坐专列,所谓“铅印封车”回到俄国。果然在列宁的强烈要求下,布尔什维克推翻了代表俄国参战的临时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割地赔款,并退出协约国,这在协约国看来是一种背叛行为。
问:确实,有不少人问,这次纪念一战停战百年活动时,为什么普京去参加了,而中国似乎被忽略了?
答:在我看,这是一个法统问题。我们知道,一次大战中,主张继承沙皇政府对协约国的承诺,继续参战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被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推翻了,随后列宁与德国单独媾和。在列宁看来,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内部战争,布尔什维克不必参加,因为无产阶级是不分国界的,“工人没有祖国”,所以谈不上卖国。其实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也是继承了列宁的这个思路,所以他反对八路军积极参与对日作战,用他的话说,那就是“爱蒋介石的那个国了”。所以布尔什维克所建立的苏联不是一次大战的参战国。但是现在苏联已经不存在了,俄罗斯却仍然存在,它复活了。普京来参加庆典,他接续的是俄罗斯的血脉。普京骨子里是个新沙皇,所以他是纪念一战活动的当然参加者。我们再来说中国。使中国成为一次大战参战国,而且是战胜国的,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1917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代表中国政府向德奥轴心国宣战,中国大约有十四万劳工赴欧参战,虽然担负的是后勤工作,修工事、运输弹药、抢救伤员、掩埋尸体等等,但是也作出很大牺牲,有两万多中国同胞死于一次大战。这次纪念活动中,法国政府特意向亚洲牺牲者致敬,也是给我们这些参战牺牲了的同胞致敬。而我们知道,中共是在1921年才由苏共策划成立起来的,这时一战已经结束三年了,所以后来由中共所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一战没有关系。从法统上说,中华民国才是一战战胜国,这个民国政府现在还存在于台湾。只是由于世界各国政府,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代表,所以中华民国自然就不会被邀请,否则就成了两个中国了。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不过这次纪念活动主办国法国煞费苦心,用两个亮点向中国人民致敬。一是请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在凯旋门下演奏巴赫,而马友友的父亲马孝骏,是中华民国中国文化学院的院长,四十年代他在巴黎成立了一支儿童乐队。第二是让一位中国移民的后代,朗诵一位当年参战华工的家信。所以中共虽缺席,但中国未缺席。好,为了回答你这个问题,扯得稍微有点远,但是这也是雷蒙・阿隆的时代,下次我们再接着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