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寻父孝心至诚 排除万难终达目的(图)
艾子诚跋山涉水,走了20个年头,终于找到了父亲。(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有“百善孝为先”之说法。过去就有这么一个人,为了寻父,不惜排除万难,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终于如愿。
这个人叫艾子诚,其父名为艾文仲,是个木匠,因为一件小事而与人发生口角,渐而动起手来,一拳把对方打倒在地后,却误以为那人死了,结果不问情由而逃亡了他乡,在当地隐姓埋名。
当时艾文仲的妻子正坏着孕,在丈夫离家两个月后生下了艾子诚。但艾文仲在外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儿子。
艾子诚自小不知自己有父亲,待稍微长大后,母亲才哭着告诉了儿子真情。从此儿子常常详问父亲的年龄相貌以及亲戚的姓名住址等。母亲都一一告诉了他。
待到艾子诚长大成人后,左邻右舍有人提亲,他绝不允诺,说:“父亲流离在外,做儿的岂可安居家中的?”人们这才知道他原来是有志寻父,只因寡母还在而不能远离罢了。然而父亲没有任何音信,父子之间从未见过,上哪儿去找啊?
从此不再有提亲者上门,艾子诚只是在家一味种地养活母子二人。二十年后母亲病逝。艾子诚将母亲安葬后便整束行装,带着干粮开始了寻父的历程。
乡亲中有人劝艾子诚放弃,他流着泪道:“如果能找到,父亲还活着,就跟父亲一起回来;如果死了,就把遗骨带回来。不然的话,宁可死在路上。”于是艾子诚乡亲挥泪告别。
他离家后想,父亲若是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一定躲在偏僻之处,于是他路经之处,只要是深山幽谷或是艰难险阻之处,没有他的足迹不到之处。
只是时间一长,他的盘缠全部用光了。于是他只能靠沿街乞讨为生。就这样,他的寻父旅程转眼间就过了20年之久。但他从未有过任何悔意。
有一天,艾子诚来到了马家城山中,遇到一个老者。老者可怜他穷困,问明了原委,感动得哭了。于是老人把子诚带到家里,用酒食款待他。
正说话间,有个木匠带着工具从外面进来了。艾子诚觉得这个木匠跟自己的父亲年龄相彷,不尽心中一动,开始仔细观察木匠的长相,觉得他跟母亲的描述极为相似,于是跟木匠仔细讲了自己父亲的情况,想确认木匠是否就是自己一直希望寻找的父亲。
而木匠听了艾子诚的话后,惊喜交加,待要相认,又觉得自己在家时并没有儿子。于是艾子诚又讲了他是父亲离家后才出生的,话已至此,木匠不禁跟儿子抱头痛哭。
原来艾文仲辗转逃避到此已有四十多年,而且还改名为王友义,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打听到他。父亲感激儿子的一篇孝心,打算跟儿子一起回家。但无奈艾文仲长期漂泊在外,欠了不少债。艾子诚听说后,立即一个人先赶回家,典卖房屋田地,还向亲戚借贷,弄到一百两银子后赶到马家城替父亲还了债,然后两人一起回到了家乡。
七年之后,父亲寿终,艾子诚这才娶妻生子。一连生了4个儿子。艾子诚向一家大户租种了田地,以此为生。而田地主人因感念艾子诚的孝心,故把他从艾子诚那儿听来的经历记载了下来,以激励后人的孝心。
艾子诚寻父之难度,远远超出人之想像,而最后之结果犹如神助。如果不是他的孝心最后感动了上苍,他能这么巧地正好走到那个僻壤之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