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办科举没录取半个人!真相是什么?(组图)
明代科举考试的场面,黄衣者乃明代皇帝。(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小编初次得知这一项历史事迹,也是吃了一惊。因为,唐玄宗举办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科举考试,结果居然没有半个人录取。最令人讶异的是,诗史杜甫居然名落孙山!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唐玄宗改科举方式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故又称为李三郎,他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世称其为唐明皇。玄宗的统治唐朝的时间最久,长达44年,而他的性格果断又多才多艺。他不仅精通音律与书法,连外貌都是雄伟俊丽,引人瞩目。如此才华横溢的有才君主,连蒐罗人才的方式都很不一般。
ㄈ
高雄凤山凤仪书院:科举考试的号舍。(摄影:乙欣)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许许多多选拔朝廷官员的制度,其中影响世人深远、广受万民熟知的,莫过于“科举制度”了。科举制度对中国的传统社会与文化是起到了深广的影响,此政治制度催生出不论门第,仅凭考试而定阶层的“士大夫”。从初创到被废除,科举制度是经历过非常多的变革与曲折,而唐玄宗正是对科举制度做出一番大改革的帝王。
简略来说,往昔的科举考试主要是针对写作与文章的创作内容等层面进行考核,而唐玄宗则是在考核人才的方法中,添加进了关于诗歌的考核。虽然玄宗的这个决定让很多人困惑,但不容置疑的是,此项考核确实有助于那些善于写诗歌的人进入官场。当然,更让一些擅长写诗之人,亟欲借由作品来结识官场上的人,以利早点报效国家。写好诗歌,成了当官的一条路径。这条仕途亦急促地催促着研磨笔墨之人,快快多创作些好诗篇。后人在探究那一段历史时,对玄宗这一项新的施政方针,一概判定为:对中国诗歌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若非在位者的重视、推广,时人不会如此珍视诗歌,大唐更不可能会顺利地催生出如此众多的大诗人。少了当代朝廷、百姓的珍惜与保存,后人当然就品读不到这么多完整又篇篇璀璨夺目的遗世大作了。
可是,这样一位才华洋溢、懂得重用贤臣、开辟大唐疆土的著名君主,却在天宝六载的一场科举考试中,招不到绝佳良材!这一场科举考试可是玄宗有意缔造如同“贞观之治”般的盛世而用心举办的,号称是唐朝以来规模最浩大的科举考试呢!莫非除了朝廷命官,在广大的大唐国域中,尽是乏善可陈、腹箧甚窘之人了么?其实,这一切都是当朝宰相李林甫在搞鬼。
高雄凤山凤仪书院中的科举考试的流程图。(摄影:乙欣)
李林甫使诡计失人才
因为李林甫当官以来,恶事干多了,因此他担心朝廷若真的招揽了人才,日后自己就会被那些新进官员站出来指责他的罪过。所以,心生恶计的李林甫先对玄宗说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考生恐会扰乱圣听、不利京都安定,故应先让各郡县的长官筛选士子,以利日后推荐真正优秀的士子前来京都。接着在御史中丞的监督之下,由尚书省复试,真正的有才者才会被选拔出来,最后才能荐呈于皇帝面前。
玄宗不知李林甫想要自行淘汰人才的诡计,居然就授命由他来全权管控这次的科举。
既然一切尽在掌控中,李林甫这个奸佞自然要好好地“筛选”,以剔除日后可能会对自己不利之人。因此,李林甫制定出最严苛的条件,致使众多的考生纷纷落选,过关之人寥寥无几。据悉李林甫听闻某文人素来爱与妻子吵嘴,居然以“多嘴难成事”为由,取消了他的报名资格。
然而,那些幸运获得“选拔资格”的考生,实际上也没多好运,因为他们得一一历经诗、词、歌等领域的考核,一旦出现小差错就被淘汰了。这就是为什么朝廷在耗费了大量物力、财力的景况下,却没有选到半个人才的主因。你说扯不扯?
然而,李林甫身为主宰着国家考试的权力者,他又该怎么跟玄宗交代呢?
奸臣就是奸臣,当时只见李林甫喜形于色、自信满满地对唐玄宗赞叹道:“皇上圣明!大唐疆域无遗贤,人才通通都已经在官场中,为皇上与朝廷尽才、效忠了!”玄宗听了这话本该要提出质疑的,谁知,他却信了。
在这次大规模科举中,名落孙山最有名者,莫过于受到李林甫奸计而惨透了的杜甫。是的,正是大名鼎鼎,世人皆熟知的诗史--杜甫。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