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自杀频发 家长“正能量”压垮孩子?(图)
中国留学生(图片来源:Pixabay)
【看中国2018年10月19日讯】本月初,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曼哈顿东村地铁L线第一大道站卧轨身亡,年仅18岁。
据报道,这早已不是中国留学生自杀案例首次登上新闻了。近年来,出国求学人口数量日趋攀升,年纪日趋低龄,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却一直未能引起重视。
去年年底,康奈尔大学材料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田苗秀在考试周期间被发现于公寓内死亡,年仅21岁。田苗秀在离世前曾发电邮给同学,对无法完成期末项目表示抱歉。
报道称,来自成都7中的田同学是位名副其实的学霸,不仅在中国首届高中生美式辩论赛中进入西南赛区16强,还在中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
去年10月,在美国犹他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唐晓琳自金门大桥跃下身亡。自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的唐晓琳,课题是难度极高的RNA病毒方向。失联前,她曾透露过自己压力巨大,有投河的念头。
2016年11月,多伦多大学生物医学毒理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杨志辉,在距离毕业仅剩4个月时自杀身亡。杨志辉是一名学霸,GPA高达3.96,曾获得7项奖学金和表彰。
纵然是少数现象,但这些中国留学生自杀的案例不禁令人扼腕。对此,纽约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表示,华裔父母对孩子期望值高,学生普遍感到压力比较大,再加上文化差异、环境不适,会产生消极情绪,若没有及时排解,很可能造成心理疾病。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2016年,中国自费出国留学人员达50万。其中,33万留学生流入美国。然而,在孩子们苦读托福、SAT、GRE,家长们花费重金的同时,大家对于心理建设的关注度极为不足。
在谷歌中搜索“留学生自杀”,跳出的是一篇又一篇让人心惊的报道,每一桩悲剧的背后都有一位身处绝望而不为人知的年轻人。
虽然留学生中不乏一些富二代、官二代,但也有很多留学生不过是出身小康家庭,在昂贵的费用支出和巨大的课业压力背后,留学群体背后的艰辛,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
据耶鲁大学研究人员201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中,45%的人有抑郁症状,29%的人有焦虑症状,远高于美国大学生整体抑郁症和焦虑症比例的13%。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国学校在内的高校调查也收到了类似的反馈。
田同学过世后,多伦多大学中国学生会副主席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同学中有一半的人都感到抑郁孤单。
大多数同学在大学一年级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些人能够在适应环境后渐渐好转,有些人则直到三、四年级都还存在障碍。
成绩好的学生更易焦虑及抑郁,因为他们对自己要求很高,给予自己很大压力。此外,来自家长的期待和供给也是另一项不可承受之重。
一名留学生表示:“我刚想和我妈说:‘如果我一事无成,灰溜溜地跑回国,怎么办。’她就发来微信:‘宝贝你真棒,街坊邻居都羡慕我培养出读藤校的孩子。’每次视频,父母说的都是‘好好学习,不要想家,你是我们的骄傲’之类的话,我实在没法跟他们倾诉实情。”
报道称,留学生们极少向家吐露自己的难处,家长们也觉察不到孩子的心理问题。
刘薇薇自杀前3天,曾和家中视频3小时,其母并没有发觉任何反常迹象。疑似陷入感情纠葛的她没有告诉母亲的是,自己早就去意已决,以至于“定了一个这么长的时间”以确保自己不会被抢救回来。
由于文化冲击、语言障碍、学习挑战、社交困难等问题,出现失眠、焦虑、恐惧、绝望等症状的留学生不在少数。而那句“我需要帮助”却说不出口。很多家长对此往往也毫不知情,仍然沉浸在“我家孩子很优秀,我家孩子很出息,我家孩子读名校”的夸耀中。
留学生的压力源头可归纳为3个方面:
1、学业压力
从“以结果为导向”的填鸭式教育中解放出来的中国学生,很难适应大陆以外的教育模式。
尤其是高中毕业出国留学的孩子,往往因为不熟悉论文规范、作业规则,而踏入“剽窃”、“作弊”的雷区,轻则记过处分,重则被判退学,令人感到十分遗憾。
2、语言压力
《纽约时报》的发文中提到,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问题,中国留学生很难与导师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很多留学生表示自己难以取得导师的信任。有些人担心,语言障碍可能会令导师怀疑他们的智力。
3、经济压力
有些家庭是倾尽积蓄,甚至卖掉房子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在得知全家的财力都集在自己身上时,但凡有良知的孩子都无法无动于衷。求学成了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之战。
《澎湃新闻》在采访一名芝加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时,对方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情绪。她说:“我一直在想,自己学业成绩是否配得上工薪阶层父母付出的金钱,我以后能找个什么样的工作。”
这种压力让她比高考时更加焦虑,却又无以诉说。
出门在外,求学不易,父母们不要让自己过高的期望和投入,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