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随笔 光明磊落 问心无愧
《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一段话:“佛肸(人名。肸读息,意为传播散布),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段话的意思是: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是不会去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的。’现在佛肸,在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是什么道理呢?”孔子说:“是的,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但我不也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也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孔子抱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信念,他要去见佛肸这个人,听他去讲些什么?孔子要宣扬自己的思想理念,不畏惧他人的猜忌和非议。这种气概向我们展示了圣人光明磊落的做人风格。
光明磊落,形容一个人正直坦白,没有什么畏惧,也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让人有一种君子坦荡荡的感觉。一个光明磊落的人,首先要有宽广的胸襟,能容纳万物,正视一切;其次是能洁身自好,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能以良好的形象呈现于外界;最后是不畏批评非难,不畏强势,不参与明争暗斗,只用事实说话,做到问心无愧。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渴望被人理解。然而,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灵上的隔阂,被人误解也就在所难免了。当你被人误解、受到伤害时,不必愤愤不平与感慨,也不必作过多的解释,因为怨恨和解释都是多余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不必乞求别人的理解。毕竟,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
《论语•雍也》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去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南子,是春秋时代卫国国君卫灵公的漂亮夫人,当时她把持着卫国的朝政,而且行为不端,名声不好。孔子与这样的女人见面,不免会招惹别人的非议。如果放在今天,以他们俩的知名度,足可以上娱乐版新闻头条,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导的焦点。孔子拜见南子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南子,说服卫灵公推行“治”道,但生性率直的子路,并没有理解孔子的良苦用心,对孔子的做法,非常不满。于是,孔子不得不发个毒誓,来表明自己的清白,表示自己问心无愧。其实,孔子被人误解的事,还有很多,他在《论语•八佾》中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意思是说:“我完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然而别人却以为我是在向君主谄媚呢。”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理念,然而别人却以为他这样做,是为了谄媚君主。由此可见,被人理解,是多么的不容易!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有一些个人隐私。但有个人隐私,不等于不光明磊落。说一个人不光明磊落,一般都是说某人暗地里干了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或是做过见不得光的坏事。只要我们胸怀坦荡,做事名正言顺,即便一时不被别人理解,至少我们也能做到问心无愧。并且也应该问心无愧!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经听他的弟弟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人死而复生,此人曾问冥官:“要怎么样修身才能免罪?”冥官告诉他:“准备一本记事簿,每天晚上,将自己白天的所作所为,都记录下来。如果有见不得人的、不能记载下来的事或话,那就不能做、不能说;并且让他经常静坐,这样就会长寿。”冥官还强调说:“人世间没有什么药,能有如此功效了,既没有坏处,又省药钱。可惜没有多少人能做得到。”
苏轼将此事,以《修身历》为名,记载了下来,以勉励自己修身不懈。人生是一个大舞台,大家每个人都要在这个舞台上,扮演某一个角色,有的是自己选择的,也有的是阴差阳错促成的。然而,无论人们扮演什么角色,只要你尽心尽力,光明磊落地做人,那么,你就能问心无愧,无怨无悔。并且也应该做到问心无愧,无怨无悔!
正是:
振衣千仭岗,
濯足万里流;
昂首九天外,
洞察一群猴:
彼称是猴变,
马、毛为同俦;
原本是幽灵,
游荡起欧洲。
心贼无边黑,
手长偷全球…
此系亿民之天敌,
新宇务必除共寇;
光明磊落新人类,
问心无愧皆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