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知青在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一)下乡

我们哈沪京津的知青,今天能在哈尔滨相聚在一起。

是源于一九六八年,文革的灾难性后果已露端倪,中国的经济将要崩溃,参加打砸抢的“红卫兵”必须分化到远离城市的农村里。

毛魔头要瓦解青年学生凝聚在一起的破坏力。

也缓解毛魔头一手造成的动乱危机。

天南地北的学生们被逼迫到农村,才成就了五十年前那场最荒唐的相聚。

被迫中断学业的我们,是何等的清纯,靓丽。

还带着难以掩饰的傻气。

田间、食堂、宿舍,是我们生存的全部轨迹。

我们从良莠不分,到精于田间管理。

稚嫩的双肩,二百多斤的麻袋也一样扛起。

朝七晚六,天天下地,这里不讲人权没有休息。

那时的我们,最小的才十六七。

超负荷的劳作,我们咬牙坚持。

我们活的不知所以,画饼充饥是他人让我们憧憬的目的,每天的洗脑学习中,得喊出我们能战天斗地。

只有在伙伴们鼾声交替时,才激起我们对父母的思念和梦聚。

一年后才发现,家已和我们分离。

城市不再属于我们,我们已融入“广阔天地”。

回家探亲时,街坊管我们叫“下乡的”。

到这时我们才质疑,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存在意义。

社会已转变对我们的看法,我们是被清出城市的垃圾。

以机械化为主的国营农场,当然不缺少劳动力。

容纳我们的,是敢怒而不敢言的农民兄弟。

我们的到来,到为农场凭添了几分生机。

我们带去的文明气息,让当地人也开始脱离土气。

不管谁说“一辈子扎根农村”,我们都想把它掐死击毙!

(二)熬炼

每天都有高音喇叭告诉我们,“知青下乡”是“文革”的伟大创举。

面对这荒唐的现象,苦涩的结局。

我们的回答,是木然与鄙夷。

我们只能埋头干活,把自己变成一部机器。

吃饭,睡觉,种地,我们生活的三部曲。

向后看死气沉沉,向前走懵懂迷离。

迷茫中,我们又看到一线生机。

当兵、转插、病退,

绞尽脑汁与农村脱离。

能达目的者,寥寥无几。

我们那时天天都在想,何时与父母团聚。

在舍命也要回城的拚搏中,多少知青致残命毙。

返城、回家!

已成为我们活下去的动力。

因为从来的那天,从未想过扎根此地。

改变命运,还得靠知青自己。

云南知青的舍命抗争,为我们破除了回家的藩篱。

一九七九年那一夜的暴风雪,刮走了沉积十年的忧郁,我们擦干眼泪,顶风冒雪,总算又回到城里。

(三)奋起

十年岁月,一路荆棘。

我们转了一圈,又回到始发地。

我们成了失业者,一切又从零开始。

不是我们无能,我们在承受专制肇成的一系列危机。

我们担起了家庭和国家的双重压力。

忍辱负重,我们像老黄牛一样在喘息。

为什么我们生存的路如此崎岖?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是工人的子弟。

我们不气馁,我们要奋起。

不管多么艰难,我们也要坚毅的活下去。

眷顾我们的是父母,还有天意。

天道酬勤,安泰源于否极。

我们之所以能承受这如山的重压,是知青岁月,艰难困苦的累积。

人们说,我们苦行僧一样的经历,创出了现代中国的奇迹。

我们坦荡荡,我们不戚戚。

各行各业,我们都是主力。

我们的奉献,远远大于索取。

没有谁认可我们,因为我们是弱势群体。

我们的生活,只是温饱而已。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争来早与来迟。

大才鸿举,小才鼎力。

我们上不负天,下不负地,对得起全国的父老兄弟。

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有我们知青浓重的一笔!

(四)祝愿

劫后余生,艰辛还在继续。

花甲古稀的我们,还须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尚德必有好报,平安就是福气。

不要随风堕落,切莫追求奢靡。

有钱未必无虞,慎行方是真谛。

在此多事之秋,诸君珍重贵体。

眼下有人给你送福音,那是你新人生的缘起。

摒弃迷茫,清醒自己。

把握好千载难逢的机遇。

愿我们这些须发皆白老知青,都能相逢在心旷神怡的新天地!

本文留言

作者智诚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