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他本人极富同情心,经常周济贫困者。在《论语・雍也》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原思(人名)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你用不完,送给你的乡亲们吧!”

当然,尽管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但他做善事,也是有自己的原则。他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即: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在《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段话: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次,中山国君盛情款待国内的名士,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羊肉羹不够分了,无法让所有到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名叫司马子期的人,没有分到羊肉羹,他为了此事怀恨在心,跑到楚国游说楚王,攻打中山国。强大的楚国,将中山国打得毫无招架之力,中山国最终被攻破,国君被迫逃出国门。他发现有两个人,一直手拿武器追随他,不离不弃,便问道:“我都落魄成这个样子了,你们怎么还一直跟着我?”那两个人回答道:“从前有一个穷困潦倒的人,穷得揭不开锅了,他好几天没吃过饭,是您赐予的一壶食物,使得他没被饿死。我们就是那个人的儿子。父亲临死前,对我们说,不管中山国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报效国君,哪怕以死作为代价!”

中山国君听后,感慨万千,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

因此,帮助别人,不在于付出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对方的需要。结怨不在于深浅,而在于是否彻底伤了别人的心。中山国君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一家的忠心耿耿。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在现实生活中,适时、适当的帮助,可以增进与他人的情感,而帮助的关键,不在于付出的多少,而在于所付出的东西,是否是对方所真正需要的。人生在世,谁都难免需要他人的帮助,而所需要的帮助,有轻重缓急之分。当我们在最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我们会非常感激,终生不忘,甚至愿意以死相报。送给一个即将渴死的人一杯水,和在他发达之时,送给他一座金山相比,就其内心感受而言,是完全不同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困难、有危难的时候,我们应当用我们的爱心,给予关怀,送去温暖。当别人失意或遭受到打击之时,我们应当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用自己的真情,去融化对方心头的冰雪。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759年,辞去官职,携带家眷,由华州辗转来到成都定居。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建造了一座草堂。那座茅草屋,四壁空空,周围杂草丛生。在他穷困潦倒之时,乡邻们“雪中送炭”,为他送来了吃的、穿的、用的。正是在这些好心人的帮助下,杜甫才得以绝处逢生,在这里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篇。“君子周急、不济富”,患难之中见真情,危难之时显良心,在别人面临危急之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墨子》中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有力量的人,应该主动热心地帮助别人;经济富裕的人,应当用自己财力去支援别人;有知识的人,应当用自己的才学去教导别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应当多动脑筋,自觉地去做“雪中送炭”的事。

本文留言

作者慧勉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