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124年后经远号找到了!烈焰中沉没 日军为何敬畏?(组图)

作者:炳日星  2018-09-22 10:2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4

124年前的甲午海战,在历史上留下惊心动魄的一页。
124年前的甲午海战,在历史上留下惊心动魄的一页。(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124年前9月17日 致远、经远沉没

124年前的甲午海战,在历史上留下惊心动魄的一页。甲午海战中,中日双方的主力决战是在黄海海战中。当时北洋舰队的主力分别为“致、靖、济、来、经”远号。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至下午5点30分结束。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日本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300余人。

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采取了“避战保船”策略,不再出战,日本海军则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经远号找到了

今年7月至9月,由中国多家文物组织所组成的联合团队,在黄海开展水下考古搜寻,发现了已被海底淤泥所覆盖,长眠124年的“经远号”舰体。

随后水下考古队在舰体外侧进行抽沙作业,经清理后发现了悬挂在舰舷外壁的木质金漆的“经远”字牌,并从“经远号”发现铁甲堡衬木、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等500多件文物,尤其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推测为海战爆发前紧急添置的武器装备。

124年后经远号找到了!烈焰中沉没日军为何敬畏?

124年后经远号找到了!烈焰中沉没日军为何敬畏?
悬挂在舰舷外壁的木质金漆的“经远”字牌。(视频截图)

这是继2014年发现北洋水师“致远号”后,再次发现的甲午海战沉舰。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11月(中法战争刚刚结束),北洋大臣李鸿章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经远号”、“来远号”两舰,他指示船厂:“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订货具有重大的意义。”经远号1887年加入北洋水师。

林永升沉着指挥 烈焰中沉没的经远号

当年的经远号。
当年的经远号。(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清日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进行决战,大战期间经远中弹甚多,舰长林永升下令,尽去舰上舢板及舰舱木梯,并将“龙旗”悬于桅顶,以示誓死作战。

林永升下令,将“龙旗”悬于桅顶,以示誓死作战。
林永升下令,将“龙旗”悬于桅顶,以示誓死作战。(Sodacan/wikipedia/CC0)

当吉野等四艘日舰围攻经远舰时,林永升沉着指挥,猛烈还击,不幸中炮阵亡。大副陈荣、二副陈京莹先后战死,“经远号”陷入一片火海,大火漫延至弹药库,经远舰最后在烈焰中沉没,202名官兵随船沉没,全舰仅有16人生还。

邓世昌率致远号壮烈殉国

随从以救生圈相救,邓世昌拒绝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随从以救生圈相救,邓世昌拒绝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在经远号沉没前,是致远号的沉没。邓世昌是北洋舰队“致远”号舰长,他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求死得其所尔。”

9月17日,黄海海战中,“致远”舰先遭日舰围攻,舰体受损。邓世昌挑选部分官兵,命其余官兵退去,决意撞击日舰主力“吉野”号。官兵无一退怯。

邓世昌遂鼓励全舰官兵奋勇作战,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然后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

日舰官兵见状,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也坠落海中,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邓世昌拒绝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致远号全舰官兵20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为何下令撞击吉野号?

邓世昌为什么在激战不久后下令撞击吉野号?是因为当时弹药垂尽吗?

有一种观点指出,弹药垂尽的可能性很小,原因是当时战斗开始并不算久,与致远号相比,其姊妹舰靖远号在此后还激战了几个小时,两艘战舰的弹药数应该是相当的,因此这种说法很可能是文人的杜撰。

邓世昌之所以下令撞击吉野号,是他在冷静的采取里萨海战中的撞击战术,因为这是甲午海战前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海战,其结果是,奥地利人依靠撞击战术改变了战局。

邓世昌的致远舰当时是北洋舰队中速度最快的,船首下面还暗藏冲角。而他扑向的对手吉野号,是日军高速巡洋舰,火炮射速快,缺点是装甲较薄。

当时日军的作战队形,是首位鱼贯阵,吉野号位于队列之中,不可能迅速改变位置和航速,因此致远号是有机会撞上吉野,并有把握把它送入海底的。

十几年后,吉野号也的确被撞沉,是在日本海军战舰自己的误撞乌龙下,被撞沉的。由此可见,邓世昌并非“莽夫”,他的战术使用,是相当冷静的。

光绪帝垂泪褒奖殉国将士

海战失利,朝廷震动。光绪皇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追封林永升“太子少保”。

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

香港屏山邓氏宗祠 700年历史满门忠烈

邓氏宗祠已有700多年历史。
邓氏宗祠已有700多年历史。(Hkchan123/Wikipedia/CC BY-SA 3.0)

位于屏山的邓氏宗祠,是全港现今保存最完好且最具规模的中国传统祠堂。

邓氏宗祠座落于坑尾村,又名“友恭堂”,据称已有700多年历史。正门对联:“南阳承世泽,东汉启勋名”。是说邓氏发源于南阳,邓禹曾扶助东汉光武帝光复汉室。

邓氏宗祠本来规模较小,到了清朝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曾大修。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追封壮烈殉国的广东军官邓世昌为“从一品”官,并赐邓氏黄金巨匾“教子有方”,拨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族人斥巨资重新修葺宗祠,以纪念一门忠烈光宗耀祖。上世纪90年代,港府再斥资重修邓氏宗祠,并列为法定古迹。

抗日期间日军曾占领广州,日本人崇敬英雄,日军士兵因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气,没有破坏邓氏宗祠。

邓氏宗祠大门联:

南阳承世泽,东汉启勲名。

邓氏宗祠神楼联:

俎豆千秋,吉水流芳苹馨藻洁,屏山毓秀椒衍瓜绵。

邓氏宗祠春秋二祭大门联:

屏翰仰闽侯,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替衣冠隆祀典;

山河开万里,承高密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俎豆报宗功。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