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什么意思?人人来迎秋啰!(组图)
每年08月22日到24日之间,是处暑来临期。(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天第二个节气,它约莫于每年的8月22日到24日左右来临。太阳在这时候会到达黄经150°。
依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载:“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文中的“处”具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具有:炎热夏暑要结束了。不过,仍有一民谚说道:“处暑,会曝死老鼠”,故我们亦可知,处暑这时候仍是天气酷热之际。不过,实际上处暑就是指炎夏即将消逝,暑气将要终止了。故处暑正是一个反映了气温变化的节气,处暑过后,中国各地的气温将逐渐下降。处暑,正意味着气温会由炎热转向寒冷的过渡时期。
古人把处暑分成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这段话的意思是:老鹰于这段期间开始大量捕捉鸟类;生长于天地间的万物亦开始凋零;农作物即将成熟了。(“禾乃登”的“禾”乃指:稻、黍、粱、稷类的农作物;“登”即是指成熟之意。)
处暑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都快结束了,故降水量会逐渐减少。故居住于东北和西北等区域的居民必须赶紧蓄积水量,以防在秋种期间苦遇天不降雨而发生干旱,致使冬作物的播种期遭到延误。
然而,台湾于处暑时段正处于台风频繁的季节,而台风多半带来豪雨,故不时造成严重的灾情。台湾农谚云:“不怕七月半鬼、只怕七月半水。”意思就是说:七月半左右,天降豪雨容易带来灾害。
处暑的习俗
一、祭祖、出游迎秋
处暑前后的民俗活动多半和祭祖以及迎秋有关系。
民间会在处暑前后举办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民间会从黄历的7月1日就开始举行开鬼门等仪式,此民俗仪式举行至月底的关鬼门才结束。民间各庙宇多半会举行普渡、布施等大型活动。
此外,民间相传在“中元普渡”的活动中,如果准备普渡的东西不足够,将致使该户人家遭受孤魂野鬼的报复。故农业社会多是由各村落来轮流举办,可是因为农家较为贫困,再加上为了响应节约,大伙儿多改在7月15日这一天来举行全部的祭祀活动。
然而,处暑还因为秋意渐浓,故成为人们欢畅游逛郊野的迎秋好时节。
二、放河灯
河灯又称“荷花灯”,也就是在底座上头放盏灯或是蜡烛,并于中元夜安放在江河湖海里,任它自由飘荡。放河灯是一种民间习俗、宗教活动,此举乃是为了普渡水中、陆上的孤魂野鬼,还可以传递对已逝亲人的悼念,及对尚存于世之人的祝福。
三、开渔节
对沿海渔民而言,处暑过后是渔业收获的绝佳时节。因为,海域水温这时依然偏高,鱼群仍是滞留于海域周围且鱼虾贝类正处于成熟期。
据闻浙江沿海在处暑到来时,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开渔节。也就是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天,举行盛大又隆重的开渔仪式,欢庆渔民出海。
四、拜土地爷
处暑正值农作物的收成期,故农人会举办各类民俗仪式来酬谢土地神。拜谢的方式有很多种:以牲口作为祭物,送至土地庙祭拜;将旗幡插到田中央以示对神祗的感恩;这天从田里干活完后,绝不洗脚,以免将到手的丰收给洗除。
民间还盛行在黄历的7月15日来祭祀土地和庄稼。农人会将供物撒入田地中。待烧完纸后,再把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绑于农作物的穗子上端。民间传说,此举能够避免冰雹袭击,并能于秋季获得大丰收。
放河灯是一种民间习俗、宗教活动。(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处暑到来的日子
2018年8月23日,黄历2018年7月13日。
2019年8月23日,黄历2019年7月23日。
2020年8月22日,黄历2020年7月4日。
2021年8月23日,黄历2021年7月16日。
2022年8月23日,黄历2022年7月26日。
2023年8月23日,黄历2023年7月8日。
2024年8月22日,黄历2024年7月19日。
2025年8月23日,黄历2025年6月30日。
2026年8月23日,黄历2026年7月11日。
2027年8月23日,黄历2027年7月22日。
2028年8月22日,黄历2028年7月2日。
2029年8月23日,黄历2029年7月14日。
2030年8月23日,黄历2030年7月25日。
2031年8月23日,黄历2031年7月6日。
2032年8月22日,黄历2032年7月17日。
2033年8月23日,黄历2033年7月29日。
参考资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节气有什么习俗?〉
处暑(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