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最受到孔子喜爱的,莫过于颜回。因为,颜回不仅好学,他还具备了孔子最推崇、最重视的品质--德行。德行在孔门科目中,可是大胜言语、政事和文学的。虽然后人无缘亲睹至圣先师的风范,亦无法全盘了解弟子们究竟是如何沐浴在孔子的高德之下而习着撢拭心灵尘埃的,但我们可以从《论语》中习得提高德行的境界的良方。下面,小编就列举几条“千古定理”,供各位参考。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提出自己每天都会反省的三件事:为人谋事,是否有不忠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否有不诚信的地方?师长传授的学问知识,是否有尚未复习的部分?
由此可见,“忠”、“信”、“温习”这三要素,是督促曾子每天能够再更进步的动力。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者就得向他看齐、学习,见到不贤之人就得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会出现同样的过失。”
其实,向优秀的贤德者学习,以及提醒自己不要犯下不贤者之错,都是看似简单,实则困难之事。因为,我们往往会妒恨比自己优良之人,进而产生酸葡萄的心理。面对不贤者,则变成会去抓住他的过失不放,而忘了这是上天降予的警惕事例。我们甚至有时候还会拿别人的过错来安慰自己,让自己增添自我感觉良好的程度:他为人不贤,而我不是,所以我比他优秀、我比他强……。
所以,孔子教我们取贤为榜样,取不贤为警醒作用,都是需要不断练习的状况。
三、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德行如同喜好美色的人。”
孔子这一句话还真是击中小编的心。没办法嘛!人类都是视觉动物,别说以外貌识人,连拣选水果、观看动物、选择消耗品等时候,无一不是仰仗眼睛来做最后抉择。可是,人与人的相处,还真不能只倚赖外型来定论。毕竟,人是万物之灵,会思考、会反省,倘若不懂得自我省思、存德淘恶,那徒具亮丽夺目的外貌,也只会令人生憎,不想多与之攀谈、往来的。
四、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当忧虑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其实,几乎是人人都想要出名的,也总是希望他人能够瞧见自己的才华、优点,希望自己能被赞扬称道,因而也不希望被误会、误读……。可是正因为如此,眼睛里才只会看得见自己,而看不见别人的才能,别人的好,进而无法辨别一个人,无法认识一个人,最后致使自己无法借由观看他人来了解、矫正自己,失掉了促使自己深思与进步的机会。
所以,孔子希望我们能够从“不易知人”的过程中学习知人的优劣实虚,真的是一门人生大课题。
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要忧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应当忧心自己没有真才实学。”
小编认为这与上述金言的道理是雷同的,是教我们都不要被别人的知与不知所牵制,而是该掌控好自己的“识人”之能与确保自己真有能够施展的才华。这样不仅不会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学识而患得患失,反而会因为只专注于自己的才能是否有不足,而能不断提醒自己来日渐精进、积累实力。
小编都说了这么多了,你可还别以为,人只要长得漂亮、身材好、学习好,此生就足矣了。错!要知道,认识一个人,品德可是占首位的。虽然我们第一眼往往是从面貌、体型、穿着打扮来判定对方,可是时间一久,品行还是定论一个人最主要的关键喔!有的人会认为长相美丑才是识人的关键,但这种只注重外貌而不重视内在的价值观是会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进而产生误判喔!况且,德行若令人尊,性格好,岂会忧虑缺少朋友呢?所以,孔子才会说“德不孤,必有邻”嘛!
参考资料
胡楚生編著《新译论语新编解义》(台北:三民,2015)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