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为何对俄罗斯毒杀本国国民“多管闲事”(图)


美国具有大国的道义与担当(Pixabay)

【看中国2018年8月11日讯】日前,美国和俄罗斯又“呛呛”起来了——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表示,美方认定俄罗斯联邦政府在俄前特工中毒事件中违反国际法,决定对俄实施制裁,并将视情况决定是否对俄采取更为严厉制裁措施。多名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表示,本轮制裁中,一切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商品和技术,如航空工业用燃气涡轮发动机、电子设备元件、集成电路、测试及校验设备等,都将被禁止对俄出口。

美国官员表示,制裁旨在要求俄罗斯同意不再违反国际法,使用生化武器或对其国民使用致命生化武器;同意接受联合国或具有国际公信力的第三方观察员对俄方行动进行现场核验,或以其他可靠方式证明俄方不再违反国际法使用生化武器。

与此同时,自尊心一向极强、不甘受屈辱的英雄民族俄罗斯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克里姆林宫发言人迪米特里.佩斯科夫表示:“不友好,不可接受。”大概是心虚的缘故,这位发言人同时表示,俄罗斯对美国友好的大门是敞开的,俄希望与美保持“建设性的关系”。

今年3月4日,俄前特工谢尔盖∙斯克里帕利及其女儿尤利娅在英国索尔兹伯里被发现失去意识。据英国政府消息,导致斯克里帕利父女中毒的是А234物质,属于前苏联研制的神经毒剂。英国指责俄罗斯与此事有关,俄罗斯对此坚决否认。

率先表现出道义担当的是英国。3月14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宣布驱逐23名俄外交人员。3月17日,俄罗斯政府“以牙还牙”,宣布驱逐23名英国驻俄外交人员。

至此,事情越闹越大,3月26日,16个欧盟成员国及美国、加拿大、乌克兰等国宣布驱逐共计逾百名俄外交人员。

时隔4个月,美国再度“挑起事端”,对俄罗斯进行严厉制裁,表现出西方世界对于维护国际公约的决心以及对悍然使用化学武器并且是对付本国民众的强烈愤慨与不屈抗争。

经过长达20余年的艰苦谈判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定稿,于1992年11月30日由第47届联大一致通过,1997年4月29日生效。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主要内容是签约国将禁止使用、生产、购买、储存和转移各类化学武器,所有缔约国应在2007年4月29日之前销毁其拥有的化学武器;将所有化学武器生产设施拆除或转作他用;提供关于各自化学武器库、武器装备及销毁计划的详细信息;保证不把除莠剂、防暴剂等化学物质用于战争目的等。

此前,《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已于1972年生效,公约禁止研发、生产和贮存生物毒素武器。

联合国对于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禁用,是出于保护人类基本生存权、保护地球以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目的而为之。使用化学、生物武器的人或国家,穷兵黩武,几近疯狂。他们不考虑人类社会的基本道义、人权,不考虑包括自身在内的地球未来与生存环境,为了一己之私或一时的目的而对对手进行毁灭性打击,殃及无辜者,不仅包括全体人类社会、全部地球环境,也包括其自身。

可以说,使用化学、生物武器,就是战争狂人,就是人类社会的敌人。

遗憾的是,联合国的公约,其实更多意义上只是一种呼吁,更多的的是靠自律、自觉。虽然也规定了一些具体的销毁措施以及销毁步骤,但并无强制性、有效性销毁举措。一国存在化学生物武器,从本质上说,他国或联合国是莫知奈何的,你总不能到当事国去一一核查、检查。俄罗斯在“关键时刻”,对本国国民使用神经毒剂,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其反证出,俄罗斯可能存在不少化学、生物武器以及其他联合国明文禁止使用的武器。

更令人遗憾的是,此次俄罗斯是对本国国民、自己的同胞下手、使用神经毒剂,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拍案而起、拔刀相助的,却是神经毒剂的发生、实施地英国。英国政府的反应是义正辞严的、强硬的,且充满了一腔正义的。此后,欧盟及其美国、加拿大、乌克兰等国的反应,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基本的正义,体现了一个正派的、正直的国家的道义担当。

设想,若世界上的大国、强国各人自扫门前雪,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只是做表面文章,不疼不痒地说道两句,则这个世界上的野蛮国家及其野蛮行为定会做强做大,定会嚣张至极。今天使用化学、生物武器,明天就会使用核武器;今天用神经毒剂毒杀本国国民,明天就会用来毒杀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公民。

如此,这个世界定会充满丛林法则,定会充满血腥,定会重演世界大战的悲剧。到头来,人类社会完全有可能被毁灭,地球完全有可能变成焦土一片。

这一次美国祭出狠招,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体现了大国强国的道义与担当,体现了“国际警察”的道义与担当。世界上一切爱好正义与和平的民族与人士,都应该拎得清对与错、正义有邪恶。没有这样的“多管闲事”,世界何来基本的和平秩序与和平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此也有所反应——2018年3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俄罗斯前特工斯克里帕尔中毒事件,应在弄清事实基础上,通过英俄双方对话妥善处理。有关国家应切实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避免采取任何激化矛盾的举措。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祝振强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