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移民实记:华人家庭的澳洲价值观(组图)

【看中国2018年8月5日讯】(看中国记者Carole Lu采访报导)“蓝天白云,和风拂面,2003年年底,我怀着迷茫与忐忑的复杂心情踏上了澳大利亚的土地,如今,我和先生以及3个孩子住在悉尼Willoughby,沉浸在自由与和谐的生活环境中。”李迎告诉了我。

中国人总喜欢说,“人生就是一场豪赌。”当人们生活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内心再如何坦然,都会不知不觉地被一种鬼使神差般的力量推到了生命的十字路口上,你必须为它作出选择,在悉尼定居了15年的中国移民李迎向我述说了她的故事。

澳洲价值观的力量

移居海外是人生中的大事,没有着充分的完全准备,几乎没有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然而在一个人性的选择下,澳洲政府的人文精神以及对人性价值观的重视,成为拯救一个家庭的那双有力的手。

“当初我对澳洲没什么特别的期望,也没作过移民准备,更没有机会好好学英文……唯一的所有,就是在澳洲有一个非常爱我的未婚夫和内心的迷茫与忐忑不安。”李迎回忆道。

李迎出生于天津,在上海读了大学,言谈中透露出南北二地的特点,她介绍了与丈夫的认识过程。“2001年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我们都是法轮大法的修炼者,共同的信仰让我们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未来憧憬。就在我未婚夫安排我办理澳洲签证的时候,我却因为我的信仰,被中共警察非法绑架,并被非法关押在一个劳教所里。”

“在我失去自由的2年的时间里,他曾千里迢迢到上海来找我,却最终被赶回澳洲。他回到澳洲后,为了能尽快营救我出牢笼,他骑自行车从悉尼到堪培拉,呼吁澳洲政府伸出援手……”她说。

两年之后,李迎被释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拥有自由!他们不断的威胁我说,随时都会再次把我抓起来。”她的眼神停留在了远方!她说那时候她内心的全部希望落在了远方的澳洲与未婚夫身上,“他改名换姓,花了3天的时间,从澳洲悄悄的来到上海。在澳洲议员的帮助下,澳驻中国大使馆快速审理并核发了我的签证。”

拿到签证的当晚,李迎和未婚夫立即搭乘前往悉尼的班机,离开了中国。


李迎在澳洲享受着这里的自由(图:看中国)

“2003年11月30日,当飞机最终停稳的那一瞬间,我一直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了。那日的天,特别的蓝、那日的云,特别的白、那日的风,特别的温柔……感谢澳洲政府!”

新移民走入社会的桥梁

美丽却又陌生的环境开启了李迎全新的人生道路。

多元文化相融合以及对新移民提供帮助一向是澳洲政府施政的重点,尤其各地方政府更为新移民建立了各类服务措施。对此我采访了华人移民的聚集地之一的悉尼威乐比市,市长Gail Giles-Gidney说道:

“为了帮助新移民融入社区,Chatswood市中心建立了MOSAIC多元文化中心(MOSAIC Multicultural Centre)。该中心提供多种针对多元文化社区的服务,有中文传单和说中文的服务人员,定期还有来自多元文化社区的表演。是的,我们希望听到华人的声音,了解华人的需求,提供更完善的社区支持。”


悉尼威乐比市市长Gail Giles-Gidney(左),记者(右)(图:看中国)

李迎表示,虽然远离困境,如梦似地与未婚夫在澳洲建立起安稳的家庭是如此的美好,但真正来到悉尼后,面对的就是真正现实了!“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适应澳洲生活成为我的第一份‘工作’。首先,我找到政府为新移民办的免费英语课程,大学期间学的那些英语早已消失了,只能慢慢一点点恢复......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找到一份零工,不需要说太多的英文,生活慢慢稳定下来。”她说。

“来到澳洲,感受到自由,真正自由的空气。但是慢慢地发现,真正的澳洲似乎离我很远。我们的食衣住行都在华人社区,身边也是华人朋友。与真正的澳洲人似乎没有什么联系,我也不知道如何得到澳洲政府为华人提供的服务信息。”李迎说初来的那段时间里,真的就是一片迷茫,尤其第一个孩子诞生时,总在为未来担心。

当李迎终于获得相关信息后,她说她发现地方政府确实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她突然觉得信心十足,感激不尽。

“新移民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人生地不熟,怎么交朋友、走出去、获得归属感呢?政府有许多相关项目,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去参加。”Gail Giles-Gidney市长说道。

新州多元文化部长Ray Williams称,新州政府每年有大量的拨款为的就是帮助移民融入社会,他说,“现阶段很多政策都是迎合刚刚来到澳洲的新移民。。。每年州府资助很多大型的文化活动,例如中国新年庆祝活动,都是政府希望帮助整个社会更好相融合的方式。”

再一次认识澳洲

当孩子开始进入小学,由于教育系统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很多家长无法适应。有别于亚洲式的教育,澳洲幼儿教育更讲究‘互动’,从生活中学习成为一大重点。

李迎回忆当孩子一开始上学时,她对澳洲的教育理念觉得不可思议,“幼儿园放养式的教育,对孩子真的做到了‘寓教于乐’。孩子们回家的时候,带回来的不仅是满脸的笑容,还有满口袋、满鞋的沙子。”

“孩子上学对我最大的考验就是:跟孩子一起完成功课。学校希望家长每天跟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对于口语基础几乎是零的我来说,看懂却读不出成为一大考验。开始,我一字一字的查读音,再慢慢教给孩子。慢慢的,变成孩子读给我听,纠正我的发音。学习中跟着孩子一起成长,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李迎的二女儿May(图:看中国)

采访过程中,李迎家的三个孩子,大女儿Ivy(13岁),二女儿May(11岁)和小儿子Leon(9岁)在一旁看书和画画,时不时轻声交头接耳,极度尊重大人谈话的空间。李迎对学校因材施教的方式,以及对孩子的耐心和友善表示震惊。

“May,Ivy和Leon不同,她从小就是我们眼中的‘无法无天’,她上课跟老师顶嘴,我行我素、霸道……,三天两头的被老师要求坐在Thinking Mat自省,或者是到副校长的班级里去‘反省’。我们不断的被请到学校跟老师谈话。我们眼中May是个‘问题’学生。但是,老师却从来没有一句指责或者告诉我们要如何管教孩子,而是跟我们探讨如何能一起帮助孩子成长。”

“如果在中国,May这样的孩子就会被老师孤立、被全班的小朋友嘲笑。但是,澳洲老师完全以一种鼓励、尊重和聆听的方式去了解May的想法,并希望我们对May的行为多一些关心和重视,六个月后,May再也不需要老师和我们的‘特别照顾’了。”

澳洲式“孟母三迁”

下一代的“教育”是华人家庭的首要大事,澳人对孩子创意潜能的培养和激发看作教育中的首要大事,认为孩子所有学习,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都来自“玩”。“玩”成为培育下一代不可缺的因素,澳人对这点引以为傲,而曾有学术统计报告称,澳洲是全世界最有创意的国家!但是,对许多华人家长而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仍是心中牢不可破的观念。

很多华人家长如同李迎一般,为了孩子获得完美的教育,不断更换学校。短短的几年内,Ivy、May和Leon已经换了5间学校。目前居住在悉尼北边的威乐比区,华人眼中最优秀的公立学区。

“很多华人家长的追求,是让孩子必须进入好学校。于是Chatswood很受中国人欢迎,这里交通发达。有非常优秀的学校,吸引了很多华人。”威乐比市长自豪地说道。

地方政府在感叹建设伟绩时,可能并没有想到会因此而涌现出大量的澳洲式“孟母三迁”。

“根据我们的经济情况,只能为孩子选择公立学校,选择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学校,就是我们要考量的。参照新州公立学校的排名,成了我们搬家的首要参考。几年前,我们从内西区搬到新州公立小学排名第一的Artarmon学区。”迎说。

“转眼几年过去,Ivy即将进入中学,希望两个女儿能进入排名前列的威乐比女子高中,我们决定再次搬家,进入校区内。目前Ivy已经进入威乐比女子中学,May(12岁)在威乐比小学明年就可以进入女子中学。小儿子Leon(9岁)在威乐比小学毕业之后,可以直接进入Chatswood中学”。李迎用这华人的共有思维陪着孩子一起长大。

两代人的文化冲突

移民来澳的父母一代以华人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注重读书与才艺的培养,孩子缺乏自己的空间,课余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而孩子生长在澳洲,接受着西方的自由思想,培养的是独立思考能力,他们讲究尊重,注重隐私。澳洲教育体制中,相信‘行行出状元’。家庭教育中的华人价值观在孩子心中不断地产生对抗,越来越多的华人家长不解,为什么孩子小学时这么听话,一到高中开始变得叛逆,无法沟通。


澳洲华裔学生(图:看中国)

这一点,在李迎的家庭里也能预感到。

李迎与丈夫对三个孩子的教育,采用传统华人的教育模式,学习中文,读圣贤之书,以及各类才艺,如钢琴和小提琴等等。对孩子的未来,有着美好的规划。

“孩子每天三点多就下课了,除了家庭作业之外,她们需要写中文字,要练琴....等等,周末上才艺课,以及中文学校。当然孩子也会提出,为什么需要写中文,学琴等等一连串的问题....”李迎说,“孩子还小,不能因为眼前的喜好而放纵,孩子都是好安逸的,但是一旦过了现在这个最好的学习时段,想要再学得好就来不及了。”

“妈妈说我们必须学中文,必须练琴。但是,我的同学回家只要做功课,可以看电视,可以玩。为什么我要做这么多?不可以玩呢?”May天真的小脸上,反映出这样的疑问。

“不知道啊,妈妈说我们必须要做好功课,练好琴,周末才能玩。可是有时候,我不想做,就想玩啊。”Leon坦率的说着。

“妈妈让我们做,我就做了,我也不知道。”Ivy腼腆的笑着说道。

第二代的成长过程是充满矛盾的

不久前,曾在澳洲上演一部由华裔作家Michelle Law创作的一部颇有争议的‘单身亚裔女’舞台剧。其中坚守传统的母亲,企图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延植到在澳洲出生成长的子女身上,造成了一系列的家庭文化冲突与关系不融洽,许多家庭观后产生了境遇共鸣。


新州多元文化部长Ray Williams (图:新州多元文化部提供)

Williams部长在接受我采访时表示,这样的现象很普遍,不但是华人家庭的两代之间有着文化隔阂,事实上各个族裔的移民父母和下一代都存在这样文化分歧。

“所有海外移民家庭的父母都与自己的国家、传统、文化、价值观等等有着深厚的联系,来到澳洲后,对我们独特的文化并不了解,孩子尤其到了青少年阶段,他们自身会产生许多矛盾。所以家长们需要明白,这样的孩子生长在澳洲,他们就是澳洲人。”他说。

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在澳洲出生成长的中国孩子,从幼儿时期起就开始进入澳洲社会,在学校里,耳濡目染地接受社会的普世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修养。但他们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勤俭持家,为了孩子的起居作息而忙碌,一切作息仍围绕华人社区,所读所见皆是以中国为基础的华媒所刊所载,与孩子成长的轨道正在脱离。

Ray Williams部长表示,政府每年投资上千万澳元的经费帮助新移民适应澳洲,从英语课程到翻译服务,华文媒体在连接澳洲社会和华人社区中应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二代移民可以兼容两个价值观。”新州多元文化部长Ray Williams最后说。“移民家庭的父母靠着自己的努力为了家庭来到澳洲,这是值得敬佩和尊重的。在两代人产生分歧时,孩子们要记得,家庭是你的起源,热爱自己的文化,同时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澳洲社会的一员。”

“兼容两个价值观”才是内心矛盾的起源,澳洲政府旨在推动多元文化,新移民在为自己成功立足澳洲而感到满足。只有第二代必须毫无选择地在两种文化的交错中艰难而又迷茫地成长,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却也似乎无解。

本文留言

作者Carole Lu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