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最看好这两人?高境界、有赤子之心(组图)


辛弃疾雕像,位于长沙市营盘街,当年他建立飞虎军的地址。(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境界说”不仅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也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境界”的有无,是评价我国古典诗词的一项重要指标。鉴赏诗词,要善于发掘文中蕴含的感情,而不能仅仅限于把握诗词的道理文义、做法技巧。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简短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涵。要知道这些信息,我们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心理,透过诗词中的表象去把握其内在的意境。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活动的起点,通过审美想像和审美情感去感悟诗词中的内在感情,审美理解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最高境界。这四大心理要素不管在文艺创作还是作品欣赏中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王国维评两大词人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辛弃疾和纳兰性德有极高的评价。从“南宋只爱稼轩一人”中可见他对辛弃疾的高度赞赏,他认为,南宋词人可比肩北宋者,只有辛弃疾一人。至于纳兰性德,王国维评价道“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足见纳兰之词成就之高,价值之大,地位之尊。

本篇文章,以辛弃疾与纳兰性德两位词人的作品为代表,结合境界说诸要素,来看诗词欣赏的心理特点。

伤心人别有怀抱——辛弃疾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征引了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点评此乃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所经历的第三境界,也就是在历经了艰辛苦楚,一切忽然间豁然开朗后的喜悦。

我们以这首名作为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闲珊处。

这首词的意境极为优美。

解析《青玉案・元夕》

首先,感知是我们欣赏这篇词作的的起点。词中的一切信息都是由审美感知进行加工和处理,没有审美感知的作用,就没有个体的审美活动。感知要在对审美对象直接、形象、具体的感受中进行。作者透过形象生动的描述,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宋代民俗风情画卷,正值节日的京城,一派歌舞升平,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临安城在元宵节时灯火辉煌的热闹景象,以及在这热闹欢乐的元宵之夜中的人物。

其次,主体的再造想像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审美想像,主体和客体能够融为一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闲珊处。”最后的意外之笔把隐藏在画面里的主人公突然浮现出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想像,此时,周围所有的喧闹都失去了光彩,她就是这个繁华热闹的夜里那道独特的风景线。简短的几句,烘染出一个美妙的意境。词的字面意象很简单,在我们的感知和想像的作用中,形成的意象却要丰富的多。这首词之所以令人回味无穷,原因就在于此吧。

再次,情感是诗词欣赏活动的动力所在。意境源于情感的诗意综合。只进行理性思考的人,对于诗词很难获得正确的审美评价,努力培养审美情感,让情感渗透在诗词欣赏中,用富有情感的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词的美学价值。这篇词作中,作者在熙攘的人潮中寻寻觅觅,我们跟随他一同经历着张望、失望、心灰意冷,蓦然回首,灯火黯淡处的她,不就是自己心心念念牵挂的那个。读到这,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觉到他前面所写的种种欢乐热闹气象,都是为反衬后者的冷清、孤寂、独往独来做层层的铺垫,以突出其与众不同的性格。

最后,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层次,是我们把握诗词精神内涵的关键。我们在阅读诗词的时候,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历史常识,并且通过感知、想像和情感,才能进入比较深的审美理解层次。

辛弃疾一生,尽管备受朝廷冷落,但他仍然坚持抗战主张,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高洁情怀。近代梁启超评此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管词选》),意思是这首诗是在怜惜自己的幽洁和孤独,这个伤心的人,也就是辛弃疾,那人的形象便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宁可一个人寂寞站于灯火阑珊处,也不肯屈身降志,与当时的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了解到辛弃疾的生平以及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便会对这篇词作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可见,整首词的意境,需要我们透过语言的描述去直观地感知,同时还要还要借助于再创造的想像,以自己的审美情感去体贴、观照诗词的意象,最后通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结合他饱满的爱国之情,进而理解其中更深刻的意蕴。


纳兰词重在一个“真”字,正如王国维评价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赤子之心——纳兰印象

《人间词话》有云:“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这句话用到纳兰性德身上便会得到很好的一种诠释。纳兰骨子里刻着至诚至真,言辞里渗透着的凄婉之情无不印证着王国维所讲的赤子之心。这种赤子情怀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词作诸家,王国维却独看好纳兰性德。《人间词语》,王国维在一开篇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第六则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第十六则:“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者也。”王国维强调境界,纳兰容若的边塞词“夜深于帐灯”、“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可谓有境界;王国维强调真感情,“睡也无聊,醒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可谓有真感情矣;王国维强调赤子之心,“银问轻换”、“扁舟一叶”、“富贵鸿毛轻”可谓有赤子之心也。“境界说”的诸要素,在纳兰处得到一一印证,王国维对其评价高也是自然的了。

纳兰词重在一个“真”字,正如王国维评价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他的悼亡词,不需要玩弄技巧,不需要堆砌辞藻,因为他的真切朴素的言语,就是最好的诠释。

纳兰性德在其《浣溪沙》中,用朴素自然的话语深切的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解析《浣溪沙》

欣赏这篇词作,我们的审美情感活动是随着对客体对象的感知而展开的。她是他曾经共同生活过三年的女子,彼此知趣相投,透过纳兰形象的语言描述,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觉到在其妻卢氏去世后的八年时光里,他没有一刻不在思念着她。全篇都在描写,在抒发对亡妻的无限爱怜和思念。

想像是诗词欣赏的催化剂,缺乏想像力是难以在欣赏中得到美的感受的。想像形成的审美意象是意境生成的关键,通过想像,使虚实二境相互包容,渗透转化,实现虚实相生的优美意境。“被酒莫惊春睡醒,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清空如话,却淡而深长。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在心里构建一个具体的形象。眼前浮现出的画面中,他们像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那样,闲暇时分,如知己一般,相对而坐,比赛看谁的记性好,胜者可以饮茶以示庆贺,有时太过高兴,不觉让茶水泼湿了衣裳,留得一衣茶香。我们正是根据纳兰提供的语言描述,唤起与此相关的表象,进而创造出新的形象,使画面活在眼前,使意蕴酿于心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古典诗词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所在。“情感”既联系作者又联系读者,古典诗词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其情感美的光辉。人情人性是这篇名作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中,纳兰性德高度凝练的文字下蕴含着他丰富的情感,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读者产生共鸣,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感染力。词作中他对亡妻的怀念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平淡琐事中的美好,没有豪言壮语的英雄式呐喊,没有山盟海誓的眷眷深情,只是用最平常的话语,最简单的辞藻,说了出来。是最真实,最真切的表白。但当回首曾经,当时也只当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谁料想,而今却是最幸福的事了。

最后,调动审美理解,使我们的审美心理达到高潮。只有了解纳兰落寞多情的性格,我们才能更深入透视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纳兰性德自己说:“诗乃心声”,他那颗赤子之心凄苦哀婉,他多愁善感的气质,愁郁苦闷的内心,让我们心生怜惜、感动不已。他的词中更多的是关注本我,自身思考的情之苦,体现到词中便是一份雍容华贵的忧伤,给我们传递的也更多的是他的每一丝苦闷,每一份无助。如果不去挖掘纳兰的性格及其为人,就会把对作品的赏析只停留在表面上,而不能从深层次揭示其意境,缺乏对这篇词作的总体感知和把握。

结语

欣赏辛弃疾与纳兰性德的名作,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们在词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现实,又可感可信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在他们的笔下,景物已不是原有的自然景观,而是渗透了他们主观情感的意象,一个简单的物象往往寄讬了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情感,一经作者情感的丝线贯穿起来,便构成了诗词的独特意境。

诗词鉴赏活动,如果仅仅依靠逐字逐句的翻译,即便了解其字面意思,也很难体会和把握诗词中的意境美。诗词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活动,我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能动的二度创作。要体会诗词中的意境,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审美心理活动。展开想像的翅膀,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再度创构诗词的意境,从而领略古典诗词中的“真景物”、“真感情”。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