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谁有可能是中美暂时和解的牺牲品?(图)


美中贸易战暂时偃旗息鼓,谁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5月24日讯】中共副经理刘鹤率团赴美进行中美贸易谈判,接着两国《中美就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出台,承诺不打贸易战。消息传出,全球似乎都松一口气。

这个承诺让原本的贸易战暴风暂停,但还谈不上开云见日,后续还不好说。

即使避免了贸易大战,但是小打小闹仍然难免,而中国国内与周边国家,仍无可避免的要承受冲击。

依照刘鹤的说法,这次经贸磋商的最大成果是双方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共同声明中的重点包括:中国要大幅采购美国的商品与服务、增加农产品与能源进口、保障知识产权、鼓励双向投资等,双方将为此保持高层沟通,并派出代表团讨论执行细节等。

在看似“和乐”的共识声明下,其实是含糊的承诺,也没有任何具体项目、硬性的数字,而且几乎全部要靠后续谈判解决。先前美国代表团到北京谈判时提出的“8点要求”几乎完全消失,例如1年内要减少的贸易逆差数字、北京要放弃对“2025中国制造”的支持等原本外界认为“不可能”的项目,这次都未再出现。取而代之的如增加采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基调。

务实的来看,也只有在此基调下,双方才有让谈判走下去的可能性。对北京而言,增加采购美国农产品、能源或其它任何一种商品、服务,一来是北京作的到,中国其实在去年川普(特朗普)访中时就已曾给出过2535亿美元的采购承诺。

二来以正常经济发展而言,中国的进口当然是要持续成长;例如国民所得提高,对肉品需求提升,因此对农产品需求必然增加;能源使用与其它商品情况亦相同─增加采购不算屈服美方压力,顶多只是把原本可能向其它国家采购者,由中央“宏观调控”变成向美国采购,这种增加采购的承诺,其实还算是“不失颜面、不伤民族自尊心”。

也因此,刘鹤说,双方在能源、农产品、医疗、高科技产品、金融等领域加强贸易合作,这既能推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需要,也有利于美方削减贸易逆差,“是双赢的选择”。

中美未来仍然凶险

但在看似得到解决答案的“共识”下,其实还是有波涛汹涌,而且存在着翻船、翻脸的机会。例如,中国应向美国增加多少农产品采购才是“川普满足点”?2成?3成?中国现在已经是美国原油出口的第2大买家,占美国原油出口的2成,反正中国已经是能源消费大国,近半能源靠进口,中国只要把买家改为美国即可,但该增加多少,才能达到川普的满足点?

此外,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仍有相当多的管制,稍微敏感或是牵涉到高科技的产品,不少列为管制,美方可能放松管制吗?如果放松似乎违背美国“防范中国追赶”的政策,但如持续管制甚至管制加严,则缩小逆差效果就降低。

根据美国一家基金会的报告,如果美国将对华出口管制程度降至对巴西的水平,对中国贸易逆差最多可缩减24%;如果降至对法国的水平,最多可缩减34%。

当然,真要追根就源,最难搞与最难掌握的就是那个“川普满足点”,没有人知道其满足点在那里,而且反覆变化不定;鉴于过往的记录与表现,终川普任内,中美贸易争端恐怕只能永远走在钢索上了。

中美打架,别人遭殃?大象打架,蚂蚁踩死。

俗话说,老大和老二打架,打着打着,老三没了。你看,王老吉和加多宝打架,突然和其正没了。阿里和腾讯打架,把其他竞争者越拉越远。

虽然中美之间暂时避免了一场贸易战,所有人都能松一口气;但后续中美谈判必然有的增加采购、开放市场,还是会让中国国内与周边国家面对一波冲击。

例如中国开放、增加美国货品(如猪肉)进口,其国内产业当然受冲击;再如中国改为多向美国多买农产品,巴西、阿根廷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大概就要减少;向美国多进口能源(原油、天然气),可能俄国、可能中东,能卖给中国的能源就少了。

与台湾、韩国、日本关系密切的大概是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中国向美国多买半导体,就会减少向台、韩、日购买;而为了适应新情况,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企业的投资,有可能被引导到美国投资。

欧盟国家也可能在这次中美和解中受损。欧盟的汽车、环保、化学等产品,都跟美国存在着替代关系,美国通用汽车的进口多一点,德国奔驰的进口就少一点;美国GAP的衣服多穿一点,西班牙的Zara就少穿一点。

这也是听说中美和解了以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忙不迭的来北京拜访,并且顺道拜访深圳。为何深圳?代表着德国希望在高新技术领域,同中国加强合作,来应对美国的强势竞争。

欧洲的反应,到底是慢了。在市场经济地位、中欧自由贸易谈判中,欧洲不紧不慢,跟着美国的步伐,没有突破性,缺乏前瞻性。这回看到中美和解了,自己可能成为中美和解的牺牲品,倒慌神了。

看看日本和韩国反应多快,立即启动中日韩三方首脑会谈,立即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希望能够继续深入中国市场,不被美国甩到背后。

等到中美后续谈判,增加采购清单、数量、方式,及开放进口清单逐渐明朗后,其影响与对企业动向的牵动,欧盟、日本、韩国和台湾,到底谁会被牺牲和替代,就会更加明显。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鲁晓芙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