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封神、三国演义的“义”有何区别?(组图)


不同人在不同时期义有不同的表现及内涵。图乃华佗刮骨治关羽的故事。(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明、清的小说中更多的表现了义,不同人在不同时期义有不同的表现及内涵,如《说岳全传》、《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等。很多小说开宗明义的以什么演义的形式命名,表现的主题就是义”。但最能表现义”的内涵的是三部古典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

水浒传》的江湖义气

《水浒传》表现的是江湖义气,官逼民反,不得不走江湖,最后齐聚水泊梁山,被皇帝招安后难免身死他乡的悲惨结局。江湖义气中有杀富济贫的豪爽义气,也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兄弟义气,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一百单八条好汉齐聚水泊梁山时,出身草根的好汉渴望的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兄弟一样相处,今朝有酒今朝醉;出身宫门被迫落草为寇的好汉,如武松、宋江等,看到了江湖义气不长久,在他们的观念中,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江湖义气不能带上匪气、寇气,还是要等待皇帝的招安,博个封妻荫子,在青史上落得一世好名,这才是归宿;像草莽出身的黑旋风李逵,他的想法就是打到都城去,让宋江哥哥当皇帝,至于如何治理国家,不是他想的问题了。

可惜的是江湖义气生不逢时。北宋末年,道德败坏,朝纲混乱,宋徽宗更看不到官逼民反的现实,更不能正确看待江湖义气的利与弊,只是单纯的认为这些人招安后身上还有匪气、寇气,单方面认为时机成熟他们还会揭竿而起,会影响到自己的皇位,所以利用他们讨伐方腊,凯旋而归后赐以毒药,导致功臣们无辜身死,这也就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江湖义气的可悲可叹结局。


“人间之义”在《三国演义》里展现的淋漓尽致,有始有终。(绘图:Winnie Wang /看中国)

《三国演义》的人间之义

《三国演义》摆脱了江湖义气的局限性,上升到了为国为民的层面,通过魏、蜀、吴三国政治、军事、经济等力量的对比较量中展现了义的不同表现及内涵。曹操那时候,传统文化观念很强盛。如果只注重耍手腕玩计谋的人注定走不远。曹操能成就那么大的事业,他身上同样有很强烈的义。曹操手下也有很多谋士猛将,除了曹操自己的军事才能外,人们更信服的是曹操的义。对于刘备手下的大将如关羽、张飞、赵子龙,围而不杀,希望能义服其心。在土山之围中,关羽降汉不降曹的三项约定,曹操也接受,最后关羽听到刘备的消息,过五关斩六将,如果没有曹操的默许,如何会有关羽义薄云天的美名?!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为了杀敌,为国家效力。刘备听到关羽被东吴所杀,不顾劝阻也要亲征东吴,结果兵败白帝城,也是为了一个义。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为了义获其心;明知北魏不当灭,也要六出祁山,还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义;辅佐刘禅忠心耿耿,为了报答刘备白帝城讬孤之重;明知街亭当失是天意,还要给一次马谡建功立业的机会,挥泪斩马谡之后放声痛哭,是悔不听先主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的遗言,还是没有离开这个义;明知天意不可违,还要设计火烧司马懿父子,甚至逆天改名,这是要给后人留下义不可逆天而行的文化,所以,诸葛亮是为了为人类留下义文化而鞠躬尽瘁。

“人间之义”在《三国演义》里展现的淋漓尽致,有始有终。


《封神演义》展现的是修炼的人,半神半人的义。(绘图:志清/看中国)

封神演义》的修炼之义

《封神演义》展现的是修炼的人,半神半人的义,顺天意而行是大义,逆天而行为不义。商纣王大逆不道,被狐狸精妲己迷惑,乱内宫,诛杀大臣,劳民伤财,按天意当灭,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辅助下兴兵灭商,是顺天意而行的大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神仙都纷纷下世,助周灭商者,虽死犹荣,死后封神;听信申公豹谗言保商纣王不灭的,下场很悲惨,青史上留给人的是教训。姜子牙奉师命下山封神,师兄申公豹因为妒忌心,处处和姜子牙捣乱,行不义之事,结果死后被塞了北海之眼。

今天的中国大陆还有没有传统文化之义呢?可以这样讲,几乎已经丧失了传统文化之义,只有中共党文化之义:听党话,跟党走。中共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老百姓不能有第二种声音,否则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就是与海外反华势力勾结等等。

因此,复兴传统文化,走回人间正道,正其时也。顺应天象而为,做大义之人,还是逆天意而为,做不义之人,是今天大陆人回避不了的选择。何去何从,尽在自己的一念中。

本文留言

作者如一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