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放水”给房地产打一针强心剂(图)
原文标题:央行突然降准,一场事先未经张扬的“放水”?


中国央行突然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开闸“放水”。(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4月19日讯】这两天最出人意料的消息是,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中国经济靓丽的数据之后,中国央行突然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开闸“放水”。

4月17日,央行宣布,决定从2018年4月2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而在央行宣布降准之前,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了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按照统计局的说法,中国经济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边发布靓丽的经济数据,一边却突然降准。熟悉中国货币政策历史和逻辑的都知道,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降准一般都意味着释放流动性,意味着放水,意味着房价可能又打了强心针。而且,就在一周前,新任央行行长在博鳌论坛谈及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时,明确表示:“货币政策在中国是审慎的、谨慎的货币政策。我们没有什么量化宽松,或者零利率的政策。现在主要的央行都开始收紧利率,开始退出扩张,也会进行缩表。我们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期待这样变化的发生,所以我们也已经准备好了进行这样的改变。”释放出明确的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话音未落,第一枪打出的不是跟着美国加息这样的紧缩政策,而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的放松政策。货币政策真的要转向了吗?

应该说,外界对于这次降准充满困惑,完全可以理解。困惑的最大根源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经济数据可能没有个别数据显示的那么好;二是中国新的金融团队已经亮相,对货币政策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过去。

先说经济数据,一季度经济增速6.8%,尽管相对于去年的6.9%有所回落,但仍然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远高于今年6.5%的目标,官方人士在解读一季度数据的时候,特别提到很多亮点,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6%,网上零售额增长35.4%,服务业比重提升至56.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6%,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8%,民间投资增速大幅反弹至8.9%,在两年后首次超过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新能源汽车增长139.4%,工业机器人增长29.6%。

但是,这只是货币的一面,如果从货币的另一面去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之大,绝不可掉以轻心:投资同比增长7.5%,增速比1-2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回落最明显的是基建投资,同比增长只有13%,这个数字去年全年是19%,有些月份增速在30%左右;房地产投资虽然创近三年新高,但房地产的其他指标,包括销售增速、到位资金等大幅度下滑;进出口一季度总体增速在9%以上,但3月份出口下降2.7%,自2017年2月份以来首次出现逆差。在中美贸易摩擦可能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不少,未雨绸缪,在政策层面加事先应对,保持政策的前瞻性是必要的。

然后,再分析当下的流动性的真实现状。央行相关负责人在解释此次降准时指出“此次降准释放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偿还中期借贷便利,属于两种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替代,而余下的小部分资金则与4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因此,在优化流动性结构的同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总量基本没有变化,保持中性”;同时强调“中国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当然,任何国家的货币政策,不可能把所有的话说透,其实,如果关注近期以来中国流动性的状况,你会发现,这次央行降准一点都不突然,因为中国的流动性目前不是太宽松了,而是太紧张了:第一,从3月份的数据看,M2的增速8.2%,再次创下历史新低,社会融资额的增速下滑至10.5%,也是历史新低;第二,从银行系统看,去年以来贷款增速的加快上升和存款增速加快下滑的态势没有改变,银行的流动性持续紧张;

第三,MLF属于在不敢轻易动用存款准备金这些常规工具的情况下采用的临时性的手段,但MLF不是没有成本的,而是需要向银行支付利息,而这些成本是会转嫁到实体经济的;第四,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型银行是17%,小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5%,在全球都属于高水平。

也就是说,维持这么高的存款准备金本来就不合理,下调存款准备金具有合理性。但长期以来,由于存款准备金工具比较敏感,投鼠忌器,动用存款准备金容易引发对货币政策转向的猜测。

当然,本次降准,对于处在严控中的房地产无疑打了一剂强心针,尽管央行强调,是为中小企业释放流动性,但事实上,每一次释放流动性,真正得到实惠的还是房地产市场。当然,每一次打的旗号是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马光远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