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卷流香】世事无常 浮生若梦(图)
黄粱一梦终须醒,无根无极本归尘。(图片来源:pixabay)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是清朝官员、著名诗人、书画家,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有专家认为,郑板桥的诗歌及诗歌中焕发出的人格魅力,铸就了郑板桥书画的灵魂。和他的诗一样,郑板桥的词也极有真性情,语言真诚坦率,质朴本色,风格酣畅漓淋。
本文为读者介绍的是郑板桥的两首词《满庭芳・赠郭方仪》和《瑞鹤仙・酒家》。
满庭芳・赠郭方仪
(清)郑板桥
白菜腌菹,红盐煮豆,儒家风味孤清。破瓶残酒,乱插小桃英。莫负阳春十月,且竹西村落闲行。平山上,岁寒松柏,霜里更青青。乘除天下事,围棋一局,胜负难评。看金樽檀板,豪辈纵横,便是输他一着,又何曾着着让他赢!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
将白菜做成腌菜,以红盐烹煮豆子,其中自有读书人孤独清高(或单调而清淡)的风味。破瓶子里还残留一点酒香,正可以随意插置几枝桃红色的小花。不要辜负十月这小阳春的好天气,悠闲漫步于竹西芳径那里的村落,风景优美宜人。望向平山,已是岁末寒冷季节,松树柏树在霜雪里更显得亭然青翠。
天下事,盛衰无常,这就好似下围棋一样,一局棋胜负难以料定。许多英雄豪杰,看破红尘,了悟人生无常,有人就此放下欲望、执念,潜迹歌酒。世事既如棋局,输赢乃是常事,一着输,不意味着着着输,又何必计较这一着的输赢呢!读书就是书生的本分,放下执着妄想,心情惬意,烹茶扫雪,用心读书、顺其自然就是了,安贫乐道,不必执着于去追名逐利。
郭方仪是郑板桥同年,从词中可以推测,他的这个友人生活清贫,仕途功名也不顺畅。在词中,郑板桥用安贫乐道和世事盛衰无常之理来开导友人。
词的前半段,写得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看似在谈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别有一番风味。但其实这些都是铺垫,词的后半段才是重点,非常富有哲理,读后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
人生如棋局,不会常输,也不会总赢,输输赢赢,得得失失,一波三折,这不就是人生么?所以又何必在乎输一着呢?这着输了,也许下着又赢回来了,难以预料呀。
本本分分,顺其自然就好了,太看重得失、输赢,就会钻牛角尖、走极端。其实郑板桥的词也是劝谕世人,不要把穷达、得失、功名看得太重,今天得到的,也许明天就会失去,今天没有的,也许明天就会得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有个好的心态,放下妄念,该得的就会得到,命里没有的想求也不会得到。既然这样,不如心安神宁,安贫乐道,本分行事就好。“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三言两语,朴实易懂,却蕴含了高深的内涵,妙哉!
何不想开些,遇到困难挫折不要灰心丧气,“便是输他一着,又何曾着着让他赢”!
瑞鹤仙・酒家
(清)郑板桥
青旗江上酒,正细雨梨花,清明前后。虾螺杂鱼藕,况泥头旧瓮,新开未久。清醇可口,尽醉倒渔翁樵叟。向村墟归路微茫,人与夕阳薰透。知否?世间穷达,叶底荣枯,卦中奇偶。何须计较,捧一盏,为君寿:愿先生一扫长安旧梦,来觅中山渴友。解金貂付与当垆,从今脱手。
清明前后,细雨润梨花时节,江边酒旗飘飘,黄泥封的陈年佳酿,刚刚开封,好一处酒家。青虾、田螺、鲜鱼并老藕,清醇可口的老酒,好酒好菜。打鱼的渔夫、打柴的樵夫,也来上两杯,纷纷醉倒。酒足饭饱后,提着渔具,担着柴火,在夕阳中歪歪扭扭地向村庄走去,酒后的人面是红的,夕阳也是红的,都被这清醇可口的老酒薰得通红。
知道吗?人世间的穷困潦倒和显贵通达,叶子一荣一枯的变化,人生的吉凶祸福,这些都是有定数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太计较这些呢?还是让我捧上一杯酒,祝你健康长寿。希望你抛除做高官的美梦,邀上三五老酒友,一醉方休。解下金貂付与酒家,换来老酒,痛痛快快地喝上一番,从今以后再也没有名缰利锁的羁绊。
“世间穷达,叶底荣枯,卦中奇偶”,均指人世升沉和吉凶祸福。古时用八卦推算人的命运,以奇数为凶,以偶为吉。
“一扫长安旧梦,来觅中山渴友”,是这首词的魂、精华之处。郑板桥明写醉酒之乐,但实质上是在词中劝谕世人打破功名利禄的迷梦。而“长安旧梦”的典故则蕴含了修炼、返本归真的内涵。整首词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中山渴友,指酒友。晋朝人干宝《搜神记》卷十九载:“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
“长安旧梦”,据唐代沈既济《枕中记》载:卢生至长安求官,在邯郸旅店作了一梦,梦中做了高官。“长安旧梦”是这首词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略微展开相关的细节如下。理解了“长安旧梦”,就会明白郑板桥这首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唐代传奇《枕中记》的故事大意是: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卢生骑着青驹穿着短衣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垂头丧气,郁郁不得志。一天,旅途中经过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了得神仙术的道士吕翁,卢生自叹贫困,道士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
卢生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梦到娶了美丽温柔出身清河的崔氏妻子,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平步青云,官至宰相。忽遭同僚陷害入狱、流放多年。平反后封燕国公。他的五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八十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死亡。
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饭(小米饭)还没熟哩!这也是黄粱梦(黄粱一梦)的由来。
吕翁对卢生说:“人生所经历的辉煌,不过如此啊。”卢生惆怅良久,谢道:“恩宠屈辱的人生,困窘通达的命运,获得和丧失的道理,死亡和生命的情理,全知道了。这是先生你遏止我的欲念啊,我哪能不接受教诲啊!”一再磕头拜谢后离去。(“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
唐沈既济创作《枕中记》之后,一再被后人续写改编,唐代有《南柯记》,宋代有《南柯太守》,元朝马致远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朝汤显祖改编《邯郸记》,清代蒲松龄作《续黄粱》。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了《邯郸记》,将吕翁改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洞宾想要度一人来蓬莱山门作扫花使者。这天他忽见邯郸地方有仙气升腾。原来穷途潦倒的书生卢生,这天骑驴闲行来到桥头小店歇脚。吕洞宾见卢生相貌清奇,有成仙的资质,觉得此人可度,于是有意到店里与卢生闲聊。
卢生抱怨自己命运不济,吕仙则给他一个瓷枕入睡。卢生在梦中经历了一连串宦海风波,五十余年人我是非,一梦醒来,店小二为他们煮的黄小米饭尚未熟。卢生方知刚才一切全是黄粱一梦。卢生至此蟠然醒悟,就随吕洞宾去蓬莱仙山做桃花苑的扫花使者去了。
元朝马致远创作了《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写书生吕岩(吕洞宾)去求取功名,在邯郸道黄化店内遇见仙人钟离权(汉钟离)。钟离给吕一枕头,吕枕之入睡,梦中经历了富贵穷通,醒来,此时店婆婆所煮之黄粱米饭尚未熟。“一梦中尽见荣枯,觉来时忽然省悟”。吕洞宾大彻大悟,看破红尘,厌弃了酒、色、财、气,决定跟钟离权出家修道,最终得正果,位列仙班,赐号纯阳子。
清代蒲松龄作《续黄粱》,主要讲述的是一位福建曾姓举人在考中进士后,和几个进士到京城郊区游逛,遇到一个算命先生说其会做二十年宰相,后在一个寺庙中做了个黄粱梦的故事。
其故事结尾处有段话意味深长:要修自己的德行,要行仁道,就是在火坑中,也能生长出青莲花来。(“修德行仁,火坑中有青莲也”。)
降福给行善的人,降祸给淫恶的人,这是上天不变的道理。听闻做了宰相而高兴万分的,一定不是因为知道这个职位须得鞠躬尽瘁的缘故。在梦中,宫室妻妾,无所不有。然而梦固然是虚妄的,妄想自然也不是真的。他(曾某)幻梦中的恶行,在幻梦中鬼神也给于曾恶报。人们还没有理解人生是短暂的时候,象这样飞黄腾达的梦想是在所不免的,因此应把这则故事当作为《邯郸记》的续编。
(“福善祸淫,天之常道。闻作宰相而忻然于中者,必非喜其鞠躬尽瘁可知矣。是时方寸中,宫室妻妾,无所不有。然而梦固为妄,想亦非真。彼以虚作,神以幻报。黄粱将熟,此梦在所必有,当以附之邯郸之后。”)
结语
世事无常,浮生若梦!这是笔者读郑板桥的这二首词的最深感受。
喜爱郑板桥诗词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唐代传奇《枕中记》感到陌生,因为郑板桥在诗词中不止一次提到它。“黄粱一梦”就源于《枕中记》,郑板桥在词中的“长安旧梦”难道不就是指这“黄粱一梦”吗?
世事无常!“乘除天下事,围棋一局,胜负难评”。“便是输他一着,又何曾着着让他赢”!世事既然无常,又何须执迷名利而无法自拔呢?
浮生若梦!人生何尝不是短暂虚幻的梦境?我们每个人难道不也是在经历“长安旧梦”吗?梦中穷苦通达、荣辱得失,滋味尝尽?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归宿又在哪里?
笔者体悟,“长安旧梦”影射的《枕中记》、《邯郸记》及《黄粱梦》等展现给世人的是:功名利禄不长久,恩怨情仇似云烟,人生百年如一梦,是幻是真难分辨,生生世世轮回苦,跳出轮回才是福,睡梦终有醒来时,唯有修行是出路。
参考文献:
1.《名家讲解郑板桥诗文》,长春出版社,2009
2.《郑板桥集》,三晋出版社(山西古籍),2008
3.(唐)沈既济,《枕中记》
4.(明)汤显祖,《邯郸记》
5.(元)马致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简称《黄粱梦》)
6.(清)蒲松龄,《续黄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