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沈阳事件”中国高校的“扑火”与“追责”(图)


沈阳教授被指控性侵女学生高岩致其自杀(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8年4月13日讯】月初,一封实名举报信在中国社交平台上扔下了一颗“炸弹”:北京大学95级校友李悠悠撰文,实名指控现任南京大学教授沈阳20年前在北大任教期间,疑似性侵女学生高岩致其自杀。

举报信发出后,舆论一片哗然。最高学府的神圣和残酷现实间的反差,让这起“陈年旧案”迅速发酵。北大、南大以及沈阳兼职任教的上海师范大学在三日内陆续表态,终止与沈阳的协议或劝其离职。

虽然三校反应迅捷,但对于当年的调查细节、档案审核等关键信息,始终未作清晰说明。舆论关注点不再止于嫌疑人受罚,而是从个案本身,转向了事件背后中国高校特殊的权力关系,以及高校里普遍存在“护短”行为。

“大众愤怒的不只是沈阳的所作所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郦菁向BBC中文表示:“而是一个本应教书育人的学者,利用职业权力满足私欲后,可以轻松逃脱裁判,还讽刺地评上了‘长江学者’(由中国教育部针对“高层次人才”实施的奖励计划)。”

“二十年来没人理过我们”

1998年3月11日,北大百年校庆前夕,北大中文系三年级学生高岩在家中打开了煤气,等到其父亲回家时,已不省人事。

“高岩自杀后,西城分局让法医进行了验尸,”李悠悠对BBC中文忆述:“验尸的人说:‘您的女儿是个好孩子,但不是处女了’。她妈妈当时就受不了。”

廿年后,受到“北航罗茜茜实名举报教授陈小武”等事件启发的李悠悠,发文指控现年63岁的教授沈阳,九十年代在北大任教期间,曾对学生高岩如“饿狼扑身”,并故意传播高岩是“神经病”的消息,直接导致其抑郁寡欢,最终自尽。

高岩早逝后,家属、同窗要求调查的呼声一直得不到校方答复。在李悠悠发出举报信后,高岩的多名北大同学也撰文关注。高岩母亲周树铭周六发布公开信称,希望揭发“迫害高岩致死的沈阳,如何使用手腕欺骗和侮辱高岩”。

“二十年了,没有人理过我们,没有人看过我们”,白发苍苍的周树铭周六在接受中国多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我们不知道去找谁。当时赶上北大百年校庆,学校怕被影响,撵我们,还轰我们。”

北大周日公布了当年处分沈阳的档案,高岩主动要求沈阳与她“建立恋爱关系”,沈阳虽与其搂抱但“无意与高岩恋爱”。校方据此认定沈阳“行为不当”,予以警告处分。

沈阳本人向媒体坚称自己与高岩从无发生关系及“谈恋爱”,但时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费振刚却证实,当年调查中沈阳曾承认与高岩有“男女关系”,这是校方将沈“记大过”的凭据。

网络上纷至沓来的质疑也已不单是案件本身,而是剑指北大、南大等众多知名高校的监管、处理方式漏洞。

微博网友@无敌金刚猫1006评论道:“处分材料不是应该存入个人档案吗?沈阳的档案里有没有?有,就是南大引人审查不严,没有,说明北大当时的处分只是一纸空文,只为平息事端!”

“快刀斩乱麻”

事件曝光三天内,北大、南大(校方和文学院),以及沈阳以兼职教师名义授课的上海师范大学分别在官方微博做出回应:北大表示将“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和纪律委员会立即复核情况”,南大文学院“建议沈阳辞去教职”,上海师范大学终止了与沈阳的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协议。

但这未能平息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的追问:为何北大的调查只取信沈阳的一面之辞?家属为何被置之不理多年?为何在1998年受到处分后依然能被评选为“长江学者”并转任南大文学院语言学系主任?

批评者认为,“快刀斩乱麻”地处理责任人,已成为近年中国高校解决舆情事件的典型处理方式:回应虽然快速,却缺少透明的程序。

“往好的方面说,北航和南大是反应迅速,处理及时,”郦菁形容:“但往坏的方面想,学校无非就是迫于网络舆论压力,开除自身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本身就是撇清关系、推脱责任的行为。”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管理系副教授李晋认为,高校选择“走走过场”的形式,是出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成本考量。“认真调查取证的过程会波及很多老师和学生。老师被调查的消息传出去后,学校的声誉和以后招生的生源就会受到影响。”

虽然沈阳被解职了,但是三校对当中一些关键点讳莫如深,仍未释公众疑虑,因此在舆论场也引起了反效果,导致一些人质疑,这是校方屈服于舆论压力,妄顾程序正义的不公决策。

“这种草率粗暴的行政应对方式,一旦成为不成文的惯例,偏蔽和遗害只会多不会少。”郦菁向BBC中文说:“一来是对疑犯本身的不公,二来助长了网络暴力。”

权力制约失位

要解决中国高校系统的沉疴,郦菁认为关键在于建立从举报、取证到调查的一整套完整的制度:由高校提供反骚扰教育和必要的资源,并对相关行政领导追责,以便平衡其人事和行政权力,实现责权的对等。

高岩事件是20年前发生的,但从近年曝光的其他侵害事件,如北航教授陈小武涉性骚扰门下女博士、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陶崇园疑受导师长期压迫而自杀等可见,中国高校中师生权力不平等并无很大进步。

“我国制度中,老师在研究、学术方面的权利有限,对学生的权力却没有得到制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BBC中文指出,权力制约失位,导致老师侵犯学生权利的情况普遍存在。

对于高校内部权力制约失位的问题,虽然中国高校目前对舆情事件的反应越来越公开,但对采取实际行动者,体制并不宽容。

李悠悠发文举报两天后,一名北大大四学生在公众号发文,号召校友依照北大规章前往北大信息公开办公室,申请公开沈阳事件的相关档案;当晚,该生即遭到所在系老师约谈直至凌晨。

今年年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生罗茜茜,实名举报教授陈小武持续骚扰女学生;北航校方反应迅速,当日就成立了工作组,对其材料的调查和听证,在短短数周内得出结论:陈小武被取消了教师资格。

然而,罗茜茜事件触发全国数十所高校学生倡议校内成立“反性骚扰机制”,则鲜见媒体、舆论关注。虽然北航等一些院校积极回应,但也有多间院校的倡议学生被校方约谈噤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汪宜青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