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决定境界!“六然训”中的人生观(图)
古人为后世留下不少的金言玉律,例如崔铣的“六然训”,都值得今人好好体悟一番。(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明代学者崔铣(1478--1541年)以“言动皆有则”名列正史。他为后世留下的“六然训”值得今人好好体悟,其训云: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崔铣显高境界
自处超然者,意谓自处之时超然物外,清净自守。嘉靖十四年(1535年),崔铣赋闲安阳家中,当地官府新近清理出负郭官田(靠近城郭的官田)三百亩,打算将其所征赋税赠予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崔铣去信坚辞不受,他在信中说:“先人所遗屋不华,可以容膝;田不饶,可以糊口……仆自费一饭一蔬、一褐一葛,所玩古《易》《论语》。亭下修竹十个。又爱古人始生,非祭不宰鸡鸭。此外皆长物。自知福薄分足,敢固以辞。”崔铣甘愿自食其力,清贫度日,不为财利所动,不为物欲所诱,足以体现其自处超然的品格。
处人蔼然者,意谓与人相处和蔼可亲,善良温厚。崔铣在南京吏部任职时,结识了一位叫梅纯的朋友。嘉靖初年,崔铣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时,梅纯已经去世。由于家贫,梅纯的儿子无以奉养祖母,只好卖书为生。崔铣得知后拿出自己俸金的一部分接济梅家。梅纯的母亲去世后,崔铣又为之备棺治殓。处人以谦,乐于助人,这就是崔铣留给我们的长者形象,也是对处人蔼然的恰当诠释。
有事斩然者,意谓有事之际斩钉截铁,果断坚决。正德年间,王廷相因言事被诬,投入牢狱,权势显赫的宦官刘瑾向来厌恶王廷相、崔铣等人,但崔铣不畏刘瑾的威势,亲自到狱中探视了王廷相,并设法进行营救,最终王廷相得释出狱。嘉靖十八年(1539年),崔铣为王廷相所作的《雅述》写序,文中称赞他“摧枉犯难”,即为了纠正错误而甘愿冒生命的危险。其实,这四个字用在崔铣营救王廷相一事上,不是也很合适吗?
心如止水不慕荣利
无事澄然者,意谓无事之时澄清宁静,心如止水。嘉靖三年(1524年)至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崔铣家居无事的时期。崔铣每日或读书洹滨,或讲学授徒,作于这一时期的《示书院诸生》云:“洹上修书屋,渠南设讲堂。坛花迎日媚,阶竹拂云长。”由此可见其怡然自得之情。他还在乡间种地,写诗道:“妻治东菑饷,朋传下里吟。”妻子送饭到田间,亲友传唱着乡间小调,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图景。
得意淡然者,意谓得意之时恬淡冲和,不慕荣利。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蛰伏乡中十六年的崔铣终于迎来了仕途上的转机,他先是赴北京任职詹事府,不久拔擢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官阶为正三品。然而,崔铣对做官看得很淡,他自述自己喜欢读书著述的生活,“仕情泊然”,但既然职责在身,就必须全力以赴。赴任之前,他去拜祭了父母的坟墓,表示自己将做一番“益于时尚”的事业,并发誓说要是自己丧失清白、阿谀逢迎、妨害贤良,就是咎由自取、无颜再见父母。
失意泰然者,意谓失意之时泰然自若,处变不惊。嘉靖三年(1524年),崔铣被罢职归里,但他没有因此而怀忧丧志、一蹶不振,而是将精力投入到读书教徒中。这大概与他精研《易》学、参透世事有关吧。他在《读易余言》中曾说:“变忽起前而亡移心,处难者如是,则无难矣。”变故突然出现在面前而不动摇心志,倘若处在危难中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了,这也是崔铣面对危难的写照。
人生态度决定人生境界。崔铣的“六然训”对于今人养成通透达观的人生态度,仍然有着鉴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