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古卷】妙语!“仁”的法则是这样!(图)


仁者爱人,大爱无疆。(图片来源:pixabay)

什么是“仁”?“仁”的法则是什么?

古籍中关于“仁”的论述有许多,最著名的要数《论语》中孔子论仁的记载了。孔子的几位弟子颜渊、仲弓、司马牛问孔子怎样才是仁,这些论述被世人经常引用,广为流传,笔者就不赘述了。

本文笔者介绍的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阐述的“仁”的法则。

董仲舒直接指出:“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仁的法则在爱别人,不在爱自我。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他即使非常爱自己,也不承认他为仁。

让我们一起看看董仲舒这段关于“仁”的论述吧。

从前,晋灵公杀死他的厨子以便改善饮食,用弹弓弹大夫而以此取乐。这不是他不爱自己,但不能算善良的人,因为他不爱别人。真诚地爱护人民以及万物,以至于对鸟兽昆虫也没有不爱护的。没有爱心,怎么能说是仁呢?所谓仁,就是爱人的概念名称。

鲁僖公追赶齐军到巂地,《公羊传》谈到这件事时没有使用高度称赞的话,鲁庄公追逐戎狄到济西,是自己主动追逐的,《公羊传》就赞美他忧虑长远。像鲁僖公那样等敌人已来侵犯边境,才去拯救,就不赞美他;像鲁庄公那样在敌人未到的时候,预先防备,就赞美他,这是赞美他能事先防止祸害。

在祸害产生之前就防止它,那么祸害就无从产生,天下就没有祸害了。这样看来,《春秋》的心志就是:观察事物的运动,事先发现苗头,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尚未形成的时候。这种智慧真是高明到了极点。如果不是具备尧、舜那样的智慧,知道礼的根本,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所以事先防止祸害,这是智慧高明的表现。

鲁庄公所忧虑的十分长远,《春秋》就赞美他。如果仔细地体会《春秋》对鲁庄公忧虑长远进行赞美的意旨,那么天地之间的万物,都会因为他们的仁爱而感到快乐了。如果不是具备三代圣王的德行,不是从贤才中选出来的精英,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所以智慧高明就能事先知道事物的发展,仁爱深厚就会施及远方的人。施与越远就越贤能,越近就越不肖,这就是爱。所以能成圣王的人,他的爱远及四方夷狄,能成霸主的人会爱其他的诸侯,使国家安定的君主只爱他本国的人民,使国家危难的君主只爱他身边的人,使国家灭亡的君主只爱他自己。

只爱他自己的人,即使处于天子、诸侯的位置,也不过是独夫罢了,没有臣民愿供他差遣。这样的人,别人不去灭亡他,他自己也会灭亡。《春秋》没有说征伐梁国的国家而说梁国灭亡了,因为梁国君主是只爱他自己的人。

所以说:仁人爱护别人,而不在于爱护自我,这就是仁的法则。

小结

“仁者,爱人之名也。”“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法也。”

原来这才是“仁”的法则啊!

要做“仁”人,就要有爱心、懂得爱别人。仁爱深而广,惠及的人多,自己就会更接近圣人。只爱自己的人,众叛亲离,最终走向灭亡。董仲舒的这段话启发后人学会做一个爱别人的“仁”人呀。

(参考文献: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附古文原文以供读者参考:

昔者,晋灵公杀膳宰以淑饮食,弹大夫以娱其意,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仁者,爱人之名也。酅,《传》无大之之辞。自为追,则善其所恤远也。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则弗美;未至,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蚤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然则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其明至矣。非尧舜之智,知礼之本,孰能当此?故救害而先知之,明也。公之所恤远,而《春秋》美之。详其美恤远之意,则天地之间,然后快其仁矣。非三王之德,选贤之精,孰能如此?是以知明先,以仁厚远。远而愈贤、近而愈不肖者,爱也。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春秋》不言伐梁者,而言梁亡,盖爱独及其身者也。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法也。

本文留言

作者秦山整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