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8年3月1日讯】描绘中国的债务全貌,是一件非常非常痛苦的事,其原因在于严重缺乏数据。中国从未系统的统计过国内各经济主体的总资产和总债务,因此我们也并不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债务问题到底严重到了什么程度。老蛮我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经济数据狂,试图在本文中集合各种分散数据,以拼凑出中国债务问题的全貌。这是中国经济学界前所未有的尝试。我相信本文一定可以再次颠覆各位的三观。——是以为序
一、国企篇:地王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
国企的资产及负债数据算是相对完整,从2013年开始,中国财政部每个月都会公布国有企业的运营报告,从中可以摘录出下表中的数据。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表格,不再建议各位先花两分钟看一看,建立一个基础印象之后再继续往下看……嗯,这也是笔者第一次建议各位阅读原始表格数据。
2013年以来中国非金融国有企业资产数据一览表(单位:亿元人民币。作者制表)
这里先解释一下,前述国有企业的资产运营数据,包含了除金融企业外的全部央企及地方国企,也就是从中石油中石化铁路总公司,到各地的供水供电供气公司,全部的资产运营数据均已包含在内。之所以要排除金融企业,是因为金融企业的负债率事实上都无限接近100%。比如银行吸纳的存款其实就是银行对存款人的负债,银行拿着存款出去放贷,挣个利差,本质上是一种无本生意。考察银行的负债率演变没有意义。
从2013年到2017年,国有企业的总资产从91.1万亿上升到151.7万亿,增幅66.5%,总负债从59.3万亿上升到99.7万亿,增幅68.1%。总资产增幅和负债增幅同步大增。从这种资产和负债增幅数据看来,似乎中国的国有企业经营规模,在这五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真正的经营数据一摆出来却吓人一跳。经营收入从2013年的46.5万亿增加到2017年的52.2万亿,增幅仅仅只有12.3%,甚至还没能追上通胀率,与狂热的资产增幅和负债增幅根本就不在同一个位面。至于利润数据,从2013年到2016年,始终呈现下降趋势,从2.4万亿下降到了2.3万亿,毫无增长性可言。2017年,在供给侧改革(即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国企”政策)的推动之下,国企利润恢复增长,到了2.9万亿,但是与2013年相比的增幅也只不过是20.5%,同样无从与资产增幅与负债增幅相提并论。
中国的“巨无霸”国企之一的中国石化公司标识(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这么看起来,国有企业从2013年到2017年的五年间,其真实的经营规模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增长,但是资产和负债规模的增幅超过60%。对这个问题,笔者的解释如下:
2013年之后,地产泡沫愈演愈烈,国有企业对自己持有的房产地产等固定资产进行市场公允值评估,不断提高自己的资产评估总值,并因此获得更高的抵押融资额度。资产还是那些资产,但是价格提升了,因此负债也相应提升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提升,无非就是供给侧改革,强行提升上游的原料价格,让国有煤铁铜纸等原料生产企业恢复了一定的利润增长而已。正因为此,国企的收益率指标越来越难看。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资产)从2013年的2.64%下降到2017年的1.91%,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净资产)从2013年的7.57%下降到2017年的5.57%。由于利润是偿还债务的终极来源,这意味着国企的偿债能力事实上在剧烈下降之中。
国企5年来的资产总值提升了66.5%,这事真是荒谬得无以言表。中国商品房均价,2013年6237元/平米,2017年7892元,增幅也不过是26.5%罢了。五年下来,国企的资产升值幅度,竟然比全国商品房价格涨幅还高出了40个百分点。为了能够获得更强的融资能力,全国各地的国有企业们不约而同的豁了出去,选择了最极限的评估方式,就手头的那些资产,能评多高就评多高,能贷多少款,就贷多少款。
而一旦地产泡沫破灭,通过极限评估方式获得融资的国企,将会首当其冲,它们将会普遍面临抵押物价值不足的困境。补充征信?提供更多的抵押物?对经营情况并没有实质提升的国企而言,根本就不现实。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维持资产泡沫,竟然成为了全体国企的首要任务!从央企到地方国企,为了确保生存,都必须死死的守住房地产价格的生死线。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大型国企集团的地产分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凶猛的竞拍地王背后的经济逻辑:一旦地王现象停止,地产降温,国企资产超溢价评估融资的窟窿就会暴露,这种后果,中国根本就无法承受。
接下来的问题顺理成章:地产泡沫和地王现象,能够持续吗?(未完待续)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