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GDP算什么,一看人均收入就尴尬了……

【看中国2018年2月25日讯】有对比才有差距,看到差距,才懂得进步。过年前,大家都在比年终奖,假期刚过,大家就要比比收入了。

近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31个省区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显示,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上海、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逼近6万元大关。

为什么这么多年,人均收入最高的始终都是那几个地区?为什么有的地区GDP很高,但分到每个人手里却不多呢?

前三甲又是上海、北京、浙江

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实际增速比GDP和人均GDP增长分别快0.4和1.0个百分点。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山东、内蒙古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在31个中国省区市中,上海、北京、浙江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前三名。其中,上海、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8987.96元、57229.83元,是仅有“5万元俱乐部”的地区;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045.69元,属于“4万元俱乐部”的唯一成员。

此外,多地2017年居民收入增速跑赢了当地的GDP增速。如,北京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9%,高于同期GDP增速0.2个百分点。江苏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高出GDP增速0.2个百分点。

但是,对比过去几年的数据后,从2013年到2017年的五年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十没有变化,上海、北京、浙江始终是前三甲。

为何GDP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此外,有的省区市GDP排名很高,但人均收入排名不高,有的地方则相反。例如,山东省2017年GDP总量高达72678.18亿元,排全国第三,人均GDP也不低,达到72851元。但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山东省仅26930元。

当然,山东是人口大省,人口多,经济总量上就有优势,但分到每个人手上就少了。河南、河北、四川、湖南、湖北等都是如此。但是,浙江和江苏也都是人口大省,为什么这些地区的人均收入高呢?

其实,这就和产业结构有关。

GDP高,但人均收入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以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等为代表的第二产业,虽然体量大,但利润率低,因此这一部门职工分到的收入就少。而以科技、消费、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附加值更高,相应的,其职工分到的收入也就更高。

这也正印证了山东省的情况——大而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占70%。刘家义说:从产业结构看,山东省主营业务收入排前列的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多为资源型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占40%以上,而广东、江苏两省第一大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制造业;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我省只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后,滴滴打车、支付宝、微信红包等具有超前引领作用的创新模式,都没原创在山东。服务业仍以传统的交通、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

北上广深、浙江江苏,这些是公认的经济发达地区,不仅体现在GDP总量高,人均收入高,也体现在第三产业、尤其是科技行业的发达。

不要盲目追求第三产业占比

经济学原理和发展实践都表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甚至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将超出一半。但这就意味着要抛弃第二产业吗?

当然不是。2016年,《经济日报》就曾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突出,既有“北上广深”,也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对这些地区而言,城市化、工业化还处在初中期阶段,当前仍要集中精力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的聚集度和带动力。而且,长期以来,部分地区的三产占比提升主要依赖房地产行业,第三产业结构欠佳,持续性不足。

以海南省为例,2017年,海南省GDP总量为4462.52亿元,排名第28位。海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430元,而人均收入却能够达到22553.24元,排名第14位。

GDP总量低,人均收入却不低。海南的情况也与其产业结果相关。

去年海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997.14亿元,增长仅2.7%;其中,重工业增加值325.93亿元,下降2.3%。而第三产业增加值2486.07亿元,增长10.2%。其中,房地产业增加值达437.54亿元,增长20.1%。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