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德国小镇的居民 100多年来一直自称是中国人(图)
【看中国2018年2月21日讯】(看中国记者李乐综合报导)巴伐利亚州是德国最富裕的州之一,这里是西门子、宝马、奥迪的故乡,这里有雄伟壮观的阿尔卑斯山、美丽如画的丘陵湖泊,还有著名的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这里有一群德国佬,一百多年来自称是中国人。
据《德国之声》报道,在巴伐利亚迪特福特(Dietfurt)这个居民只有6100人的小地方,每年都要庆祝一次“中国狂欢节”(Chinesenfasching)。每到这时,他们放鞭炮、跳龙舞、穿唐装……同一般西方城市的唐人街庆祝中国节日不同,迪特福特的中国狂欢节基本没有华人参加,都是由清一色的、不会说汉语的当地人自己组织的。
该市的“官方语言仍是德语而不是中文”,该市市长布劳恩(Carolin Braun)笑说,“不是不愿,而是不能。我们的中文太差了。”
报道称,在该市,说中国狂欢节的节日地位超过了西方欧美传统文化里的圣诞节,也许并不过分。圣诞节不在街上庆祝,不搞声势浩大的公开活动,而是在家里同亲朋好友度过,更具私人性、家庭性,而中国狂欢节则是把表达的场地搬到了公开场所,迪特福特人把这场社会活动搞得绚烂多姿,生动有趣。
如果平时来到迪特福特这个小城,也许感觉不到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居民同德国其他地方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吃饭还是使用刀叉而不用筷子,但细心的观察者会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喷水池。布劳恩市长对《德国之声》解释说,全市共有7个喷水池,其中有3个被称为“中国喷水池”,其中一个就建在市政大楼前。迪特福特城市官方网页写道,这说明,迪特福特人不仅认可了“中国人”这一头衔,他们还为此骄傲。
从1928年起狂欢节就有了中国元素
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解释,从什么时候开始,迪特福特人有了“中国人”这一外号。该市的市志里从未有过这个提法。但零散的日历以及一些文献中,比如1869年的神父杂志里提到过迪特福特地区是“中国人区”,类似唐人街的说法。这说明,迪特福特的中国人外号当时就已广为人知。
1928年,迪特福特人的狂欢节里第一次有了中国元素。吹奏班的乐手们首次穿着唐装公开演奏。纳粹德国期间,尤其是最后数年历经战乱,小城失去了狂欢的劲头,直到五十年代,人们才又恢复了庆祝狂欢节的传统,而每次,都有“中国人方阵”参加。1954年的狂欢节应该加载史册:人们在这一年狂欢节的“胡闹星期四”第一次选举了一名中国皇帝。此后,迪特福特的狂欢节“胡闹星期四”就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狂欢节”。
报道说,“巴伐利亚中国”的第11任皇帝叫“福高帝”,每年庆祝的时候,他的子民全体出动,穿上中国古代服饰,抹上黄粉,写上汉字,从里到外做一回中国人……这一天皇帝身披龙袍,驱使手下高举八抬大轿,在“太监”的簇拥和“御林军”的开道下巡视全城——揭开持续5天“中国狂欢节”的序幕。
而跟在皇帝后面的,则是舞龙舞狮队以及打扮成各种宫女和武士的市民。道路两边挂满了中文旗帜,围观市民也都身披马褂、头戴草帽、再涂个京剧脸谱和八字胡……
游行结束后,“福高皇帝”还会在他的“金銮殿上”宣读《告臣民书》,祈福来年风调雨顺,镇泰民安。之后,现场乐队还会奏响中德都听不懂的“巴伐利亚中国国歌”。在一片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中,居民们涌向饭馆酒吧,庆祝五天。
在靠近狂欢节主会场的大街上,一条横幅穿街而过,上面写着“Dietfurt--巴伐利亚的中国”。当地人对中国的皇帝及中国传统文化,都非常非常崇尚,很多小孩子的手里还捧着《弟子规》。
小镇上有好几处中国博物馆和中文学校,现在已经很难考证迪特福特人被称为“中国人”的原因,但小镇中有一些传说显示这些居民与中国之间有着神秘的联系。
迪特福特人非常崇尚中国传统文化,打扮成古时的“中国人”上街游行。(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据报道,在这里,皇帝终身但不世袭制,由民众随机选出,比如“福高皇帝”本人,就是在上一任皇帝去世后,由狂欢节上砸金蛋环节随机砸出来的普通市民。
“中国狂欢节”是巴伐利亚独一份的狂欢节,因为德国人不这么过节,每年这个不到万人的小镇都会涌入两三万人观看奇观。
据说这群德国人沉迷于当“中国人”无法自拔,他们节日晚餐也要吃饺子,但是弄不清楚饺子馅儿配方,所以直到目前他们饺子里包的都是大蒜和香肠。
报道还称,大概连八旗子弟都想不到,当年轰然崩盘的大清,会以如此一种想象的形式,戏剧般地重现在万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