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香港新华社副社长 张浚生心脏病发猝死(图)
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前副社长张浚生,19日在家中心脏病发跌倒,抢救后不治,享年82岁。(图片来源:香港电台视频截图)
【看中国2018年2月20日讯】(看中国记者钟灵综合报导)在香港主权移交过程扮演重要角色的中联办前身、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前副社长张浚生,19日在家中心脏病发跌倒,抢救后不治,享年82岁。张浚生在1985年、即中英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的第二年被派往香港新华社工作,当时曝光率高、并不时高调批评英方政策。而曾与张多次“交手”的最后港督彭定康,昨日亦向张家任表示哀悼。
任内“开天窗”事件最轰动
张浚生生于1936年,祖籍福建,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张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浙江大学担任教研组助教后,一直攀升至学系党支部、浙江省杭州市市委、政法委书记。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的第二年,中共计划找一批年轻及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到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统战工作,张也是派往香港的人选之一。张在新华社香港分社担任宣传部部长,后来晋升至副社长兼新闻发言人,直到1998年香港主权移交翌年离任。
《明报》报导,张浚生生前在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担任主席,据悉张19日在家中心脏病发跌倒,因家中无人错过抢救时机,最终在杭州一所医院不治逝世。其秘书陈振华表示,浙江大学将负责安排后事。
张浚生在港任内最轰动的事件,是1989年六四事件前、中共下达戒严令翌日,香港左报《文汇报》发表了“痛心疾首”四字社论的“开天窗”事件,最终动员了香港百万同胞走到街头抗议中共当局的屠城准备。2011年当年的时事评论员程翔过香港《明报》撰文透露,时任《文汇报》副总编辑兼代理总编辑曾敏之,在中共宣布戒严后翌日深夜致电社长李子诵,主动提出以“痛心疾首”四字开天窗,李子诵则与前总编辑金尧如商量,不过需要送往作为实质是中共香港工委的新华社香港分社审批,而时任副社长张浚生则是敲定“痛心疾首”四字的人。
《明报》曾分析涉事的4人在“考验自己良心和良知的课题”的最后决定,包括提出者曾敏之在六四事件发生后“痛苦地挣扎了好几个月,终于向现实低头,‘归队’了”;李子诵“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在电视机镜头前宣布从此不再跟共产党”;金尧如“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退出共产党,远走异乡”;而张浚生则是迅速‘回到正确的路线来’,并且制造出一起《文汇报》事件来,以洗刷自己在‘痛心疾首’问题上的错误(从中共立场看)决定。”
代表北京立场与英方针锋相对
此后,张浚生在香港任内言论相当高调,并多次与英国政府及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针锋相对。1992年彭定康提出推动民主政改方案,将港府权力更多地下放民众,引起中方强烈反弹,并批评该方案“三违反”,并作出一系列反击行动,包括成立临时立法会以通过特区成立时“必不可少”的法律,包括《公安条例》和《社团条例》等,被港人批评“还原恶法”。张浚生亦恶言狠批彭定康“既要当婊子,又要立贞节牌坊”。
1997年,负责商讨“一国两制”实际法律条例的筹委会法律小组提出一系列法律建议,当时港府批评有关建议破坏香港法律制度。张浚生则高调将矛头指向彭定康,指“这个帽子应该属于港英政府,特别是彭定康自己戴在自己的头上最合适。”
1998年,张结束在港13年的工作返回内地,在接受访问时曾形容,自己48岁时调到香港,“把人生‘最精华的年龄段’给了香港,并指香港的主权移交是自己的“事业”。
张浚生离港后仍十分关注香港动态。2017年受访时提及2016年旺角骚乱,直指该次骚乱是“暴动”,并称香港青年不理解《基本法》、“《基本法》起草时,这些同学你那时候还不知道在哪里,说难听一点是细胞还未形成”。
彭定康哀悼 前官员:一个年代最终过去
尽管昔日唇枪舌剑不断,彭定康昨日透过传媒向张浚生家人致以慰问,并对张的离世表示哀悼(I offer my condolences to his family)。
特首林郑月娥昨日亦表示对张的离世感到难过,并指张生前“积极参与香港回归事务、对筹备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贡献良多,离开香港后仍关心香港事务。”前特首梁振英则赞扬张““积极参与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并对筹备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贡献良多”。
运输及房屋局前局长张炳良形容张浚生是“非常开放的知识分子型官员”,并认为近年不少曾经处理香港事务的内地官员相继去世,是象征“一个年代最终过去”。
在港英时期担任立法局议员的民主党张文光表示,自从八九民运、六四事件后,中方便与具支联会背景的民主派断绝来往,而张浚生则在香港经常与民主派针锋相对,是“中央驻港机构的发言人”,言论尖酸。张文光忆述,张浚生要代表中央立场跟英国政府交锋,其形象在香港民间并不讨好,但表示张浚生离开香港后,评论有变得平实,相信其也是面对巨大压力,并认为张对香港人的理解,“反而比现在的京官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