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清除北京低端人口 明朝太监刘瑾也干过(图)


北京清退“低端人口”。(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2月20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文隆综合报导)北京去年底爆发清除“低端人口”争议。日前大陆有媒体刊发专栏文章,提及明朝太监刘瑾也曾发动了一次驱逐“游食”运动,闹得沸反盈天,差点激起民变。

专研明清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研究员徐美洁,日前在大陆媒体《澎湃新闻》发表专栏文章“游食在明代京城”。文章指早在明清时期已出现外地流动人口因北京物价稳定而涌入的现象。明朝著名宦官刘瑾也曾因下令驱逐流动人口,在史书上被记上一笔。

徐美洁的文中提到,明清时期北京的外来流动人口多为破产农民、手工艺人、服务业者,或依托僧、道谋食的人。这些人被称为“游食者”、“游食人”,多半游走于社会边缘、被人看不起,且面临着时时被驱赶的命运。

文章指出,北京在明清时期已是中国首都,生活机能便捷,且受政策控制,物价稳定。例如明朝崇祯年间的“度支奏议”便显示,明代京城的粮价,至少50、60年来没有大的波动。游食者因此选择往京城流动,以便谋生。

文章表示,古代遇到运河淤积、地方灾荒,粮价必受影响,而京城平抑的粮价,显然仰赖政府补贴。这种情况在粮食丰足时,不会有问题;但遇上粮食歉收,资源不够时,外来人口便会成为驱逐的对象。

文章引述清代“四库全书”史部-“弇山堂别集”记载,明朝太监刘瑾在正德3年曾发动一次驱逐“游食”运动,却差点激起民变。

据指,当时已有东、西厂,由锦衣卫谷大用管理,刘瑾为了分权,又另设内厂,监视城中官员外,还管上了流动人口。

“弇山堂别集”原文记载,刘瑾当时下令“市井游食无业之人,如酒保、磨工、鬻水者,皆逐之四出。千余人集于城外东郊,持白挺劫人,声言自分必死,欲甘心刺瑾。瑾惧,乃复之。”显示刘瑾的京城整治运动以失败告终,还被史家们记了一笔。

作者说,查来找去,各种文献中也没说刘瑾为什么要这么干。酒保、磨工、卖水的,虽说是“游食”,但一不啸聚,二不偷抢,还能自谋生路,在城市的服务业、小作坊中从事底层工作。正德三年也没有出现大的饥荒,京城内并无大量饥民涌入。而在史料、笔记中,都说刘瑾这是“矫旨”办事。

中共十九大去年10月刚开完,北京市在大兴区一场大火之后,接连实施三大治理动作,包括清理“低端人口”、拆除沿街违建和广告牌,以及煤改气,闹得民怨四起。其中清理“低端人口”做法极不人道,一度引发民众上街抗议。

这场因“清理低端人口”而起的争议,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成为批评的焦点。更被一些评论形容为可能触发中共政权崩塌的导火索。

本文留言

作者李文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