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一个美联储主席的自我修养
【看中国2018年2月4日讯】珍妮特・耶伦,这位美联储历史上的首位女主席,2月3日,是她在美联储的最后一天。
珍妮特・耶伦,是美国总统川普(特朗普)“背后的女人”。创造了240万个工作岗位、失业率达到了45年来的新低,股市交易创下了8万亿美元的纪录……川普在国情咨文中大肆夸耀的政绩,每一项都有耶伦的功劳。
2月3日,是她在美联储的最后一天。
“典型的60年代自由派”
1946年,耶伦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中产阶级社区,有个比她大四岁的哥哥。父亲是家庭医生,在他们家所住的联排别墅一楼执业。母亲曾是小学教师,后来辞去工作当全职妈妈,但是对金融颇感兴趣,负责管理家中财务。
这个犹太家庭重视子女学业,而且也不墨守成规。耶伦在公立学校汉密尔顿堡高中读书期间,几乎每科都是全年级最优秀的。在同学印象里,她是一个聪明又执着的学生。
她还是校报《The Pilot》的主编。每年该报编辑都会去采访代表班级发表毕业演讲的人。那年耶伦既是编辑,又是演讲者,所以她就自己采访了自己。她在采访中谈到了对于旅行的热爱、收藏的石头,以及念大学的计划。
耶伦儿时好友格罗萨特(Susan Grosart)说,耶伦非常具有“冒险精神”,她们会在周日下午去林肯中心听音乐会,或是去科尼岛上玩旋风飞车。“珍妮特(耶伦)简直对一切都感兴趣,”格罗萨特回忆说。当时她们都是“特殊项目”的学生,该项目旨在让天资聪颖的年轻人在两年内完成初中学业。
曾在校报和耶伦一起工作的Charles Saydah描述称,耶伦是个“典型的60年代自由派”,深信教育是很多社会问题的答案。
他说,耶伦是个安静、沉着的人,“似乎从未公开表现出对某件事情特别兴奋”。Saydah原以为耶伦会和他一样成为记者,因为当时耶伦极其沉迷英语和生物。
没想到遇到经济学后,她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对经济学一见钟情
从小耶伦就对数学和科学很感兴趣,高中毕业时她一度认为自己以后会专攻数学。但在进入布朗大学、上过一堂经济学基础课后,她却对这门新的学科“一见钟情”。
“我喜欢那种推理方式。经济学有一套系统的分析问题的方式,这吸引了我数学的一面”,耶伦说,而且经济学与民生的联系,对人民的福利、生活以及如何使之变得更好的关注,更是让她爱上了这门学科。
“经济学将我对民众和就业的关注,以及对数学的喜爱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耶伦说。
耶伦好友格罗萨特回忆了大学第一学期结束后遇到她的情景。一提到她的经济学课程,耶伦就“非常激动,充满了热情”,格罗萨特说,“从开始学习经济学的第一秒起,她就爱上了它。她不停地向我讲述各种经济学话题,你一眼就能看到,她找到了自己的热情所在。”
布朗大学毕业后,耶伦进入耶鲁大学,师从著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James Tobin)。托宾关于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交互作用的观点对耶伦产生了很大影响。直到现在,耶伦仍称托宾是她心目中的知识分子英雄。
作为托宾的教学助理,耶伦对课程学得非常透彻,以至于她的笔记都成为课程模本,流传多年。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罗格夫(Ken Rogoff)回忆说:“托宾直接把它们(笔记)发给我们,说‘用这些吧。这比我自己的要好太多’。珍妮特的思路十分清晰,尤其能够消化那些复杂理论并使它们易于理解。”
1971年,25岁的耶伦从耶鲁大学博士毕业,随后在哈佛大学担任了六年的助理教授。
爱在美联储
1977年,耶伦进入美联储担任经济学家。在美联储的餐厅,她结识了一位名叫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的访问学者。不到一年,他们喜结连理(婚后耶伦保留了自己的姓氏),并辞去了美联储的工作,前往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教。
2001年,凭借在《柠檬市场》中提出的不对称信息论,阿克洛夫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同获奖的还有斯宾塞(Michael Spence)和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有趣的是,在耶鲁大学时耶伦也曾是斯蒂格利茨的学生。
获奖后,阿克洛夫在刊登于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上的自传中写道:“我在美联储遇到了耶伦,我们立即喜欢上了彼此,并且决定结婚。我们不仅性情十分投契,而且在宏观经济学方面,意见也始终高度一致。唯一的分歧是,她比我更支持自由贸易。”
他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相信人的行为是不理性的,市场的运行也不完善,由此产生的问题无法自行纠正,需要政府加以干预。
1980年,两人回到美国旧金山定居,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任教。那段时间,阿克洛夫和耶伦的名字常常同时出现在学术文章的作者栏里。同事们说,两人非常互补:阿克洛夫有敏锐的直觉,脑子里不断涌出奇思妙想;而严谨的耶伦则善于将他的奇思妙想转化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观点。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名誉教授德赛(Lord Desai)曾对BBC说:“阿克洛夫是个真正的天才,一个永远突破思维定势的经济学家。珍妮特则很严肃,也是位很棒的经济学家。但我觉得,当时人们都称她为‘阿克洛夫的妻子’是低估了她。”
夫唱妇随的学术生活
耶伦说,她的经济学思想受阿克洛夫和托宾的影响最大。事实上,耶伦和丈夫双双作为经济学家合作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研究。
而且由于耶伦在工薪家庭长大、其父母经历过大萧条时期,阿克洛夫少年时也有过父亲失业的经历,两人都对就业问题非常关心。
耶伦夫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论文之一,正是关于更低薪酬为何并不总是带来更高就业率的。换句话说就是,在失业率高企的时期,为何公司会裁员而不是降薪?
夫妻二人在为儿子雇用保姆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他们发现,人们往往愿意多付给保姆钱。
受此启发,两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来证明,很多雇主付给员工的薪酬超过了找人替换他们的成本,因为士气提高了,生产力也会提高。在经济衰退期,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下降时,雇主同样也不愿削减工资,因为如果士气受到打击,生产力也会下降。而如果产出减少,雇主在工资上省的钱也就白省了。
这种夫唱妇随、相对平淡的学术生活一直持续到耶伦48岁那年,而且也似乎将一直继续下去。然而,命运再次出现了拐点。
14年的美联储之路
1994年,耶伦迎来了事业上的腾飞。为了牵制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以市场为导向的保守主义倾向,时任总统克林顿提名耶伦和另一位自由派学者为美联储理事。
当时能够挑战格林斯潘并且取胜的美联储官员寥寥无几,而耶伦就是其中之一。1996年,她以学术研究为依据,力证美联储不应寻求完全消除通货膨胀,因为这样做弊大于利。她提出,美联储应该将目标通胀率设定在2%左右。
1997年,耶伦被克林顿任命为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但由于她是慎思之人,喜欢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因此不太适合需要对各种经济问题迅速做出评论的智库工作。
2004年,耶伦回到美联储,出任旧金山联储主席。接下来的几年里,耶伦展现出了相当深刻的经济见解。她是美联储中少数几个将不断上涨的房价称作危险“泡沫”的人士之一。在2008年危机顶峰、雷曼兄弟倒闭数周后,她也是第一个下论断说美国经济已经进入衰退的美联储官员。
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家亚当斯(Jim Adams)曾评价说:“珍妮特具有一位真正学者的性情。她不是那种‘所信即所见’的经济学家。她对辩论持开放态度。她收集信息时不厌其烦、不偏不倚。因此当准备好做出决定时,她不需要依仗知识上的夸夸其谈或者耀武扬威。”
2010年,耶伦被时任总统奥巴马提名为美联储副主席,并在2014年击败前财长萨默斯成为美联储主席。当时,超过500名顶尖经济学家联名致信奥巴马,表示支持耶伦,认为她将让美国的金融系统变得更安全。耶伦也的确带领美国经济度过了安稳的四年。
如今,71岁的耶伦正式离开美联储,但她不会就此退休。下周一,她将追随其前任伯南克的步伐,加入布鲁金斯学会,成为哈钦斯财政与货币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回归学术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