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秘不示人!助产工具“产钳”被当作宝物?(组图)

作者:谭健锹   2018-01-22 19:5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秘不示人!助产工具“产钳”被当作宝物?
文献记载,法国著名产科医师莫里素,发明了一把可以刺穿胎儿颅顶的利剪。(图片来源:时报出版)

人类早就想过使用器械帮助产妇度过难关。限于科技的发展水准,一开始的工具往往只能用血腥和恐怖来形容。难产和阻产都令医师和助产士伤透脑筋,母婴双亡则是最失败的结局。死胎是由于胎儿头部过大或脑积水,使得胎头无法通过骨盆,造成胎儿滞留骨盆,最终因为产程太长和缺氧而导致胎儿死亡。十七世纪前,产钳和剖腹产手术还未正式出现,当时的人只能采取碎头的方式结束分娩,尽量保住母亲的生命。

碎颅钳剪只为救母

文献记载,法国著名产科医师莫里素(Francois Mauriceau)最早描述使用仪器刺穿死去胎儿的头颅,然后拉出死胎。他发明了一把可以刺穿胎儿颅顶的利剪,使脑浆流出后颅骨塌陷,然后用另一个器械拉出死胎。这可能是最早的碎颅钳剪。

十九世纪后期,此器械基本定型:一把寒光闪闪的大钳子,两个可以张开固定的侧叶中间,赫然是一把锋利的钻子--必要时可穿入死婴的脑袋,把脑浆搅烂,然后钳子收缩,将头部压扁,继而拖出整个胎儿遗体!一切只是为了挽救母亲。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产钳和真空抽吸技术的推广,还有后来剖腹产技术的成熟,这些碎头工具慢慢成为医学博物馆的古董,碎头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方式不仅残忍,对产妇的产道也会造成重大伤害。

不过,我们应该对前人寄予同情,难产时如不及时积极干预,很可能换来一尸两命的灾难性后果!

产钳秘不示人之因

十六世纪末,张伯伦(Chamberlen)家族由于宗教原因,从法国北部被迫移民到英国定居,他们世代行医,尤其擅长外科和产科。这个移民家族的第二代出了两位名医,名字都叫彼得,史称大彼得和小彼得。

据考证,大彼得・张伯伦在十七世纪早期已发明了产钳这种助产工具。为了垄断这门技术,他们一直将其视为宝物,秘不示人。有哪一家请他们助产,张伯伦家便带着用箱子包装好的产钳进入产妇家中,并将家人一一阻隔在产房门外,更夸张的是还用黑布蒙住产妇的眼睛,防止她偷窥到神秘的器械。

分娩时,产妇家人在门外常听到乒乒乓乓的金属撞击声,却对里面的情况一无所知,百思不得其解。

这种器械的使用确实减少了很多悲剧的发生,自然也促成了很多喜事,于是人人仰慕张伯伦家族,富人更是不惜一掷千金。张伯伦家由此致富,成为靠技术赚钱的富豪典范。

秘不示人!助产工具“产钳”被当作宝物?
早期的产钳技术不太成熟,使用的风险依然不少,医师们很多时候还是仰仗天命。(图片来源:时报出版)

产钳的真面目终示人

到了十八世纪前中叶,随着张伯伦家族的没落与最后一位家族成员离世,纸终于包不住火,世人终于得以一窥产钳的庐山真面目。紧接而来的就是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擅长统计和分析的西方人还早早写出了许多篇论文,总结产钳技术的利与弊。

从发明到现在,产钳的基本形制和设计理念大体一致:主体结构分为两个扁平稍稍弯曲的叶,两叶之间可形成与胎儿头大小类似的空间。将胎儿头环抱保护在其中,以免胎儿头部受挤压。当产钳的叶片被锁住后,将轻柔且牢固地套住胎儿头部。助产者随即手扶钳柄,轻轻向外牵拉,帮助产妇将胎儿头分娩出来。一旦直径最大的胎儿头部产出,身体其他部分娩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早期的产钳技术不太成熟,使用的风险依然不少,医师们很多时候还是仰仗天命。就拿十八世纪使用产钳闻名的威廉・吉法德医师来说,在他最后十二个月的行医纪录里,二十一名婴儿出生后就夭折。三十七名存活的婴儿中,他本人承认有五名受到产钳造成的各种外伤。

产钳的后续发展

在产钳的发展史上,人类先后使用过高位产钳、中位产钳和低位产钳,前两者已在现代社会成为历史,毕竟它们进入母体的位置过深,造成的创伤太大,对母婴同样不安全。低位产钳适用于胎儿头骨已到达骨盆底的情况,目前仍有使用价值。除了双叶,也有人使用单叶产钳,拯救母婴于水火。无论怎样设计,产钳的优点和缺点都同时存在,对操作者来说,它的技术要求很高,非熟练者无法完成。

产钳助产适用于以下情况:胎儿子宫内缺氧、产程停滞、母体出现并发症(如心脏病、高血压病等)、巨大儿、瘢痕子宫、脐带脱垂、真空吸引术失败等需要尽快结束分娩的时刻。产钳助产术对避免胎头在盆底过度挤压造成缺氧、颅内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等严重并发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积极缩短产程方面,低位产钳有剖腹产及胎头吸引术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是因为准备时间较短,对新生儿窒息的尽早复苏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如此,真空吸引和剖腹产没有办法在手术能力不足的小医院完全取代产钳来助产。

当然,产道撕裂伤和胎儿头面部的损伤,也是产钳术无法彻底避免的。放置产钳前,将产钳的凸凹面均匀涂上润滑油,置钳动作轻柔,顺应骨盆壁的形态及胎头轻轻滑入,置钳及卸钳时尽量把作用力贴向母体骨盆侧,将能减少部分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总体趋势来看,产钳的使用的确愈来愈少,甚至有些欧美国家已禁止使用,但由于其特殊优势,仍是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产科必备工具之一。

(本文节录自时报出版,谭健锹著作的《世界史闻不出的药水味:那些外国名人的生老病死》一书)

責任编辑: 云淡风轻 来源:时报出版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