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百万炫富女律师 故事好笑又有点伤感(组图)
追求时尚,巨额消费是福?是祸?(MARK RALSTON/AFP/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1月13日讯】近日,盈科深圳律所的一位漂亮女律师在微博上火了。据这位张姓小姐姐本人称,她毕业于北大,是亚洲第一大律师事务所盈科的合伙人,负责商务咨询,每小时收费3600。有人在微博上贴出了张小姐的微信截图——“记一次美签经历”,以及“电梯中的随想”。
“刚花五万在巴黎买的新款包包真不放心交给签证处门口的大妈保管”
“我抬起戴了卡地亚手表手镯的那只手撩撩头发看看表”
“穿了平时开庭穿的整套巴宝莉衬衫西服,香奈儿13寸(公分?)的黑色高跟鞋,在等待时将羊毛大衣搭在手腕上,偶尔看下卡地亚的表”
“我抖抖手腕,整整巴宝莉羊毛西服的衣领”
(以下皆为网络图片)
原本想划划重点,看完她的朋友圈都划不出重点了,全篇都是她的卡地亚、2万多的婚纱,和她Burberry的羊毛西服......
浑身是戏的叙事中穿杂着一大串目不暇接的品牌标签,塑料公主的名媛梦一眼望穿。在如今,这种小时代式的行文注定是要遭到群嘲的。毕竟,近年来大伙都精乖了,连郭敬明自己也不好意思有失风格的使蛮力炫富了。
看看人家这两万起的婚纱。
稍后,无所不能的吃瓜群众将妹子的身家背景扒了个底朝天,连闲鱼账户都翻了出来(论实名的风险)。已爆出的情况是,张小姐是北大的函授生,两年前拿到的律师执照,不符合律所合伙人条件,在二手网站上买卖衣物,被停过信用卡。此外,虽然律政界不乏月薪百万的“大碗”,但据盈科出身的员工反映,实习律师的工资十分微薄,即便拿到执照,头几年也未必能积攒下足够的客户,张小姐提到的月消费5万较为可疑。
由此看来,张小姐的日子恐怕并非如同表面所说的那样风光,现在又被爆出头衔造假,学历注水,行事疏漏,前途也是堪忧啊。
头衔造假,学历注水已经收到广东律师协会的“邀请”了。
人生,总比我们预想的要惨淡一些
去年日剧《东京女子图鉴》播出时引发了众多国人女性的共鸣。这部一直提问、不断反省、价值多元、没有结论的电视剧令每一位奋斗在北上广深的女孩心有戚戚。
与家住乡下,向往东京的绫一样,张小姐通过杜拉拉和郭敬明对繁华都市中的白领生活充满憧憬,她至今仍然在关心小四又买了些什么,用了些什么,对能彰显身份的标签十分看重,上网注册全部使用职位 + 真名。在大家年轻的时候,或许激励你向上攀爬的动力并不高尚,只是一种纯粹的欲望。
在微博上也说过老是关注郭敬明买了什么,穿了什么,用了什么。
看到绫出走、搬家、升职,一步一步成为职场精英,我们钦佩。看到绫分期付款,不惜支付高利贷买下一件礼服裙,我们叹惋。
看到张小姐函授、自考、4年后终于考到律师执照,我们唏嘘。看到张小姐在二手网站买卖朋友圈中晒出的奢侈品,我们沉默。
绫说,不想一辈子待在秋田乡下,想要做大都会中的时髦女性。张小姐说,08年时自己还是乡村杀马特,非主流,只知道LV,后来“进化”到去东京买限量款,再后来是去巴黎买香奈儿。
在现代社会的层层鄙视链中,人们以消费符号为基础建立价值共同体,实现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然而,戏里戏外,消费主义最终难免带有悲观的意味。
绫无法通过一件高价礼服而打破与富二代男友之间的阶级壁垒。为了物质享受,她任由三个不靠谱的男人啃噬了太多的光阴,当衣服包包唾手可得之时,真心反而成了奢侈品。
而张小姐呢,投入不菲、苦心经营的高大上人设如今成了全网的笑料。更要命的是,作为律师,这次的失足怕是要断送她的职业生涯。
《东京女子图鉴》剧照(视频截图)
翻了翻张小姐的微博,其实这姑娘除了肤浅、爱现,本质并不讨厌(这么心眼儿不在线的妹子能坏到哪去呢),甚至还有点小可爱。比如会一边吐槽一边怀念长的像“土狗”的前男友;为小龙虾之死抄写《心经》;还有让我笑了半宿的这一段“霸道总裁就是我”:
“做梦喜欢上一个皇子,帮他夺了王位。后来他被突厥俘虏,我另立新君。他被放回来时,没有问能否复位,只是问我还爱不爱他。”
妹子啊,你这么逗,你的客户知道吗?
原本看笑话的网友们,现在都在说:
“笑完有点伤感,这姑娘让人想到自己,在我们不堪回首的QQ空间中,何尝不是同样中二、奇葩、虚荣过。”
年少无知的时候,我们多少都痴信过奢侈品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安抚,随着阅历增长,有人已经逃出生天,谨言慎行,有人则还深陷其中,执迷不悟。
奢侈品并不能点亮我们惨淡的人生。这个似曾相识的故事,莫泊桑在130年前就已经写过了。那篇小说叫做《项链》,女主角玛蒂尔德是个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漂亮姑娘,她曾说:
世上最教人丢脸的,就是在许多有钱的女人堆里露穷相。最终,为了一条不丢脸的钻石项链,她付出了半辈子的代价。
一百年之后,社会变了,时代更迭,同样的故事却一直在上演。
消费主义是为中产阶级而设的陷阱
双11、双12、618、520,电商造节运动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好看的女孩都自带烧钱属性》、《会花钱的姑娘才会赚钱》、《如何让月入5千看起来像月入5万》......
每天,我们都能在营销号上看到这些10万+的文章。各路时尚博主和品牌广告都在告诉你,消费是对自己的奖赏,你配得上更好的物质,包包和鞋子的搭配不能错,口红的系列和色号很重要。
从地铁到电梯,从电视到微信,目所能及的各个角落都是:买吧,买吧,剁手有理!购买了这个Logo,你就会获得相应的阶级标签,拥有了这张门票,你就能变成更好的自己,舍得给自己花钱,你就是自强自立的女人。
这不止是一只手袋、一瓶面霜、一双鞋子,更是人生转折点的信物。
消费主义擅长的,正是创造消费的“正义性”和紧迫性。而新时代的消费主义更是精妙的裹挟了“独立女性”这个标签,来看一下咪蒙教主的标题:
捉奸的时候,该涂什么口红?
口红我自己买,你给我爱情就好!
口红这么纯洁的事,不要被爱情沾侮了。
明明是口红的软文,带给你的感觉却是:我有钱、我自立、我不惧。天空任鸟飞,只要买了这支300块的口红,我就是势均力敌的存在,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推广迪奥的一款口红时,咪蒙是这样写的:
撕X、捉奸必须用这只口红啊!如果你20岁以后还没有一只正红色的唇膏,那未来的人生可能会过得很艰难。
在推广Christian Louboutin的限量款时,咪蒙更是直接了当的告诉你:
买它就是为了满足虚荣而装X,它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在朋友圈中拉仇恨。
这种价值观,与其说是女性精神的逆袭,不如说是另一种畸形文化的崛起。打着平等、独立的大旗,教唆女性放纵自己的欲望。
2016年,双11时天猫在微博上打出了三观极不正确的标语:“没有一个姑娘因为买买买而贫穷,特别是好看的姑娘”。其所推行的观念正是一个世纪前玛蒂尔德所认同的: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
消费主义的本质是暗示自我物化与物化他人,既助长了男权对女性的物化,反过来也诱使女性物化自我。叔本华说,欲望是左右摇晃的钟摆,到达了一个满足的顶点后便迅速下跌,需要新的一轮投喂。十几,二十岁正是被欲望浸泡的年纪,没有被物质高高举起过的姑娘难免陷入这个痛苦的轮回。
玛蒂尔德、绫、张小姐,都是本性不坏,只是有点小虚荣的普通姑娘。玛蒂尔德为了偿还借债辛苦劳作了十年,终于能够心平气和的面对自己的有钱朋友。绫翻过一山又一山,千帆过尽,斗志不减。张小姐通过函授、完成律考,进入知名公司。
这本来是三个励志的故事,只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们为她们的“项链”付出的太多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