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双双大幅下跌。(图片来源:Fotolia)
【看中国2018年1月10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1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双双大幅下跌,接连跌破四个整数关口。这些都是受到一个消息的影响,曾经点燃去年人民币兑美元近7%大幅升值行情的“逆周期因子”,最近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中未出现。
1月9日,外汇交易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在以6.5025的价格开盘后,即期汇率在15时30分左右大幅走低,接连跌破6.50、6.51、6.52和6.53四个整数关口,最低下跌到6.5307,至16时30分收盘时报6.5207。
不过,离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跌幅更为猛烈。几乎在上述的同一时间,离岸人民币汇率累计跌逾400点,同样接连跌穿上述四个整数关口,最低贬值至6.5381。
引发人民币汇率大跌的,则是一个人民币中间价逆周期因子已经暂时退场的消息。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报道,中国央行通知部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逆周期因子的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
接受彭博中间价预测调查的交易员普遍表示,近期人民币中间价水平与未使用逆周期因子的模型预测值接近,显示官方并未动用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被暂时停用后,意味着人民币中间价将回到参考即期收盘价和一篮子货币调节的轨道。
中国央行1月9日对媒体回应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在2017年5月26日,中国央行正式宣布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点燃了去年人民币兑美元近7%大幅升值的行情。但是引入了逆周期因子之后,中国央行对于人民币中间价的设定有了更多的决定权,这也引发了市场对其人民币汇率改革承诺的质疑。
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撰文认为,短期内逆周期因子对于缓解中国的外储流失、分化人民币汇率的单边预期,具有明显的助益;但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视角来看,引入逆周期因子至少不算是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前进,人民币汇改仍是未竟之业。
看中国特约评论员唐新元认为,中国央行调整了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引入了逆周期因子。听起来难懂的名词,直白点说就是进一步增强了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从长期来看,这种控制货币和干预汇率的做法表明,中国央行正在与其近年来向世界做出的开放金融体系的承诺背道而驰。中国如果想让经济健康持续地增长的话,需要开放国内的金融体系。但毕竟中共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对某一个领域失去控制,其要确保对所有领域的监控,尤其是金融领域。
中国社科院学者肖立晟此前撰文评论中国央行人民币定价机制称,按照这种机制,人民币汇率并不是由基本面决定,以后会有较大隐忧。在宏观经济低迷时,人民币不能自发的贬值;在经济重新高涨的时候,人民币也难以自发的升值。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責任编辑: 辛荷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