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随笔:推己及人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因为某件事情和别人发生了冲突,你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想,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看待问题,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要求宽厚一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氛围,就会轻松愉快得多!

“推己及人”也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在《论语.雍也》中,子贡与孔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问:“假如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算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能够自立,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自立;希望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别人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关于“仁”的重要思想,在他看来,能够做到“推己及人”的人,才算是“仁人”。

推己及人,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宋代朱熹《与范直阁书》中说:“学者之于忠恕,未免参校彼己,推己及人则宜。”清代张惠言《承拙斋家传》中说:“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囿,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近代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中讲:为人要有点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已及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一方面用放大镜,去检察他人的行为,对别人评头论足;另一方面,却又放纵自己的行为,毫无标准规范限制可言。殊不知,你在用放大镜对待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用放大镜看你,由此产生的冲突,可想而知。

这就引出了“推己及人”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求别人去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也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对方的情绪和意愿,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所不愿承受的事物,也不要把这个事物强加在别人头上。

“大禹治水”是千百年来华夏大地流传很广的故事。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徒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难过、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代,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更快。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一下子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

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还会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怎么会‘以邻为壑’呀?那是不可以这样做的!”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的错误思想,终究是害人害己。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的。

正是:

推己及人最高尚,
大家康乐喜洋洋!
独自霸看西洋景,
却挖众目致瞎盲;
独自贪腐睡别墅,
驱赶低端受寒霜。
如此蛇蝎心肠狠,
只有邪魔共产党!

本文留言

作者唐莲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