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部称地方债不兜底 最后谁买单?(图)
地方债很可能经过层层包装转嫁到民众身上。(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7年12月26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日前,中国财政部在报告中表示,将研究出台地方债终身问责及倒查责任制度。越来越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带来的风险不可小觑,被公认是中国的“灰犀牛”风险之一。也有分析认为,地方债很可能经过层层包装转嫁到民众身上。
中国财政部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中表示,要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末,中国法定限额内政府债务余额27.3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6.7%;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32万亿元,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80.5%。
据官媒12月25日报道,中国财政部透露,个别地方政府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公司、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中国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些地方官员为了保政绩;一些金融机构放松风险管控要求,大量违规提供融资;地方政府违规融资行为未被问责;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处罚不严。
中国财政部还表示,将开好地方政府规范举债融资的“前门”,适度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支持地方政府合法合规与社会资本合作,支持市场化融资和担保。及时有效防止违约风险扩散蔓延,防范存量债务资金链断裂风险。
地方债被公认是中国的“灰犀牛”风险之一,“灰犀牛”一词来源于一本美国的商业畅销书《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在7月发布多篇文章评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称,金融领域风险点多、涉及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必须格外小心,审慎管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由此,“灰犀牛”成为今年中国最火热的财经词语之一。
《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作者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于是否往实体经济注入了更多资金,而非仅仅投资于投机性金融资产。在米歇尔看来,这个“最大的风险”集合了所有中国已经识别出来的“灰犀牛”危机。例如,影子银行、房地产市场泡沫、资本市场的潜在冲击和地方政府债务等。
看中国特约评论员唐新元认为,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解决方案,官媒《新华网》曾发文称“资产证券化或为地方债救命稻草”,结合财政部刚刚表态“支持地方政府合法合规与社会资本合作,支持市场化融资和担保”来看,巨额的地方债将很可能变成“理财产品”、“信托产品”或“资产管理计划”等,经过层层包装之后转嫁给中国民众。
而据中国媒体12月25日报道,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则建议,取消中央政府对地方发债的规模控制,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能否发得出去、以什么价格发出去,都要接受金融市场的甄别和筛选,不必担心地方乱发债。
财经分析人士齐俊杰认为,未来一定会打破刚性兑付,让投资者了解风险,买者自负。所以未来必然会有一大堆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者血本无归,这其中信托和资产管理可能是重灾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