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找寻“历史的层次感”(组图)


东京的特色和有趣之处就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经验都累积在这块土地上,饮食、生活用品和地景,都一层一层的累续下来。(图片来源:东京历史迷走/时报出版)

东京的前身是江户,我喜欢在东京寻找“历史的层次感”,不只是江户时代以来的痕迹,还有明治维新之后的文化,或是大正、昭和时期的建筑。东京的特色和有趣之处就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经验都累积在这块土地上,不只是建筑的外观而已,还有饮食、生活用品和地景,都一层一层的累续下来。我们先用一整天走一趟日本桥吧!

那里以往是水都江户的商业、文化和生活中心。从江户时代几经变迁,已不复以往的模样,但我们如何在现代中找到“历史的层次感”呢?

从东京车站的八重洲出入口开始这段小旅行,往京桥、日本桥的方向走,看到许多摩天大楼。这里以前只是个小渔村,因德川家康建江户城,改变了一切。

1.天下的起点

德川家康建都江户,本来没有人的小渔村成为日本的政治中。他召募了大量工人整备这座城市,大兴土木,填河造陆,在日本桥川上架起日本桥。隔年,也就是一六○四年,日本桥开始成为商业中心,并做为江户五街道的起点。江户五街道包含:东海道、奥州街道、日光街道、中山道、甲州街道,把日本江户时代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串联起来。所以日本桥就是经济、金融和信息的起点,换句话说,德川家康的天下,从这里开始。

2.从〈熙代胜览〉看日本桥的繁华

想了解日本桥以往的荣光,透过〈熙代胜览〉这幅图最可以说明当时的荣景。如果大家没看过、没听过〈熙代胜览〉,这么说吧!这幅图可以类比中国的〈清明上河图〉。

〈熙代胜览〉是一幅展现江户时代日本桥的写实画作,说起它被发现的故事十分特别。原图本来没有什么名气,在日本已不复见,后来在德国柏林的东洋美术馆被发现。〈熙代胜览〉是柏林自由大学的生物系教授Hans Joachim Custer所寄讬的物品,他因为喜欢中国美术作品所以在黑市买了这幅画,但当时相关人士可能分不大清楚日本和中国的差别,所以将之视为中国美术。


〈熙代胜览〉局部。

一九九九年Hans Joachim Custer去世,后人整理他的遗物时,由美术馆的馆员确认是日本的作品,并透过介绍邀请日本学习院大学的教授小林忠进行鉴定。当时美术馆也在整修,随着博物馆重新开张,〈熙代胜览〉首次向大众公开。

二○○三年〈熙代胜览〉回到日本,在江户东京博物馆和日本桥的三井美术馆展示,现在回归到柏林的国立亚洲美术馆。不过,虽然无法看到本尊,但现在只要坐地铁到三越前站,就可以看到复制图,原画的长度是长四三‧七公分、宽达一二三二‧二公分,在三越前站的展示图以一‧四倍复制。

3.光辉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观

〈熙代胜览〉有多重要?或许不在于艺术性,而是用绘画具体地表现了十九世纪初期(一八○五年)的日本桥街道,也就是现在的“中央通”。以往江户时代留下的浮世绘只是呈现了部分角落,但〈熙代胜览〉却完整地展现了日本桥的原貌。

为什么取名〈熙代胜览〉呢?意思是指“光辉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观”。这样的景色就是从今川桥开始到日本桥,共七百六十公尺的商业街。画中有八十八间商店,一千六百七十一个往来人物、二十只狗、十三匹马、四头牛、一只猴子和两只老鹰。一八○六年,江户发生了一场“丙寅大火”,整个城市被烧了大半,而这幅图是大火前的日本桥。

以往,想了解江户时代的很多职业都只能从书本文字获得资讯,但〈熙代胜览〉提供了画面,提供了参照。从图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职业,举例来说,像是卖菜刀、锄头、镰刀等刀具,或是茶碗、草鞋、和?子、寿司、药、青菜等生活必需品,抑或是露天的茶店,有点像现在的路边咖啡馆,也看见杂耍艺人穿插其中。

现在的三越百货本店就在日本桥,当时称为三井越后屋,在〈熙代胜览〉中也可以看到,是日本桥最大的商店。日本桥之所以成为江户的商业中心,不仅因为它是五街道的起点,还是陆路和水路汇集之处。

4.水都江户

现在到东京,很难想像以前这里是个水都。四百年前的东京由小条河川贯串,城市当中的来往与运输多靠河运。东京现在的商业中心京桥、银座、新桥等地以往是半岛状的低地,称为“江户前岛”,彼此之间的往来多靠船舶联系。由于江户城的运输主要靠四通八达的水道,而日本桥是江户五街道的起点,加上江户的厨房─日本桥鱼河岸─鱼市场也在此地。江户居民的主食是江户湾所捞捕的鱼类,所以此地也是鱼肉的批发市场和采买生活用品最重要的中心地带。

5.世界最大城的商业中心

在十九世纪初期,江户的人口超过一百万,堪称世界最大的城市(当时巴黎人口差不多五十万、伦敦差不多九十万),众多人口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相关产业都在日本桥附近聚集。

有些江户时代日本桥的町名沿用到现在,像是日本桥一丁目就是“吴服町”,主要是卖和服的商人所居住的地方;二丁目以前称做“大工町”,是建筑技术工人居住之处;三丁目是“箔屋町”,是打箔职人所住的地方;过去一点的京桥一丁目以往是“桶町”,是制作木桶的工匠所住的地方。

一百万人的江户虽然没有京都优雅细致的文化,但由庶人发展出的文化正是以日本桥为起点。举例来说,江户时代大量的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主要是因为印刷业的发展,浮世绘的流传也得益于印刷业,而主要的大的书商像是“须原屋”、“鹤屋喜右卫门”也都聚集在日本桥。


新的日本桥在一九一一成形,本来木造的桥改为石造。

明治维新之后,江户成为东京,日本进入现代国家。明治政府将日本桥设计为银行业、金融业、保险业和运输业等现代产业的总部。新的日本桥在一九一一(明治四十四年)成形,本来木造的桥改为石造,相当有气势,附近还有船舶的停靠场。从桥边可以看到来来往往进出鱼市场的船舶,明治维新后的东京基本上还是维持水都的格局,可见日本桥的重要性没有因为明治维新而改变。

然而,关东大地震却改变了水都江户的生态。

6.关东大地震后的日本桥

江户原本是个水都,而日本桥旁的鱼市场就是江户的胃,捕获的鱼都在此贩售。一九二三年的关东大地震,使日本桥受到重创。鱼市场转移到了筑地。从此,日本桥的船舶停靠数目下降,单单成为陆运的起点,而非河运和陆运的交叉处。

虽然地震后,日本桥没了鱼市场,但这里还是有相当多的百货公司、银行和商店,仍然维持一定的活力,即使二次世界大战的东京遭遇大空袭,日本桥也能慢慢恢复元气。对于日本桥发展最为不利的是举办东京奥运,当时随着奥运场馆的兴建,东京的大规模建设也开始,加上国民都买得起汽车,路面的交通成为东京最重要的发展项目。

首都高速道路在奥运前完工,由于日本桥没有了鱼市场,河面来往的船只减少了,所以高速公路就盖在河面上,高架道路从日本桥上穿过去,使得日本桥的空间变得紧缩,缺乏以往开阔的格局。


时代更迭中,日本桥逐渐丧失了活力,最近的“日本桥再生计划”想将日本桥构筑成“历史的商业区”。

随着东京的发展,新宿、涩谷、池袋都发展出不同的购物人潮和商业模式。在时代更迭中,日本桥逐渐丧失了活力,对于这里的百货公司、商店和周边的老铺来说,日本桥应该如何有创新的发展模式?如何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一提到日本桥就浮现一定的印象?

最近的“日本桥再生计划”想将日本桥构筑成“历史的商业区”,重新建构这里的记忆和文化,其具体想法如何落实在街角的每一处呢?让我们一边在日本桥散步,一边认识苏醒的城市记忆吧!

7.日本桥的散步


走过今日的日本桥,还可以看到“日本国道路元标”。(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维基百科)

走过今日的日本桥,还可以看到“日本国道路元标”,此处是日本道路的基准点(起点),沿袭江户五街道的起点,明治维新后也将此做为日本道路的起始。

日本桥最吸引人的建筑就是高岛屋和三越,这两家知名的百货公司是江户时代创立的知名杂货店,在时代潮流下转变成百货公司。到日本桥这两家百货公司购物,可以顺便参观这两栋历史性建筑。

8.“在东京觉得热的话,就到高岛屋吧!”

高岛屋在一八三一年于京都创立,以做棉布生意为业,后来历经明治维新,也进行了现代化的转型,生意扩及到大阪和东京。

目前日本桥的高岛屋是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年)所盖,当时就配有冷气和暖气,广告宣传说:“在东京觉得热的话,就到高岛屋吧!”由于建筑相当有特色,现在已经被选为“文化财”。高岛屋的建筑采用现代性的建筑,但加入日本的风格,设计者高桥贞太郎采用文艺复兴样式的外观,柱子特别从意大利进口,正面的吊灯有两万颗施华洛世奇的水晶,增加其奢华感。

9.天女降临三越

三越是三井家族在日本桥所开设的和服店,当时称为“越后屋”,随着明治维新,老铺开始思索新的生存之道,最后将“三井”与“越后”合并,成为三越百货的名称由来。一九一四年盖的建筑,仿文艺复兴样式,在一九三五年又扩建,成为现在的样子。


三越本店内的“天女像”,于昭和三十五年完成,雕像以五百年以上的桧木所雕。(网络图片)

三越本店内的中庭有一件惊人的艺术品“天女像”,于昭和三十五年完成,高达四层楼的雕像是以五百年以上的桧木所雕。天女像的日文为まごころ,也是“真心”的意思,具体展现出企业的精神与象征,是三越百货庆祝开幕五十年的重量级艺术品,高十一公尺,总重量高达六千七百五十公斤,以天女降临的姿态为灵感。雕塑的线条十分流畅,颜色鲜艳的衣服配上柔和的神情、绚烂的色彩,让人一进入三越就被这幅艺术品吸引。

雕塑由佐藤玄玄所做,是他生涯的代表作,他出生于福岛的佐藤,家里代代做神社和佛寺的雕刻装饰,曾经到法国留学,可以说兼具东洋与西洋的艺术精华,三越当初花了四百万日圆(现在差不多一亿日元)请佐藤创作。

不管是日本桥的三越百货或是高岛屋,进去参观便有走进古迹或是博物馆的感觉,顿时觉得名牌包包或首饰、钻戒,都相形失色。


《东京历史迷走》(图片来源:东京历史迷走/时报出版)

本文节录:【东京历史迷走】一书

作者/胡川安

生活中的历史学家,身于何处就书写何处,喜欢从细节中理解时代、从生活中观察历史。在日本、巴黎、美国和加拿大生活过。因为工作的关系,也在中国不同地方旅行。

由于兴趣庞杂,大学双修历史与哲学,研究所于国立台湾大学双修考古学与历史学,后取得加拿大麦基尔大学东亚系博士。目前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gushi.tw)网站主编,文章散见于杂志和各大媒体。

Facebook粉丝页:www.facebook.com/lifecircus.tw(胡川安的Life Circus)

著有《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绝对惊艳魁北克:未来台湾的远方参照》等书。

本文留言

作者胡川安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