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宣统帝退位诏书。(网络图片)
《宣统帝退位诏书》是由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中国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被承认的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廿五)所颁布的退位诏书,作大清统治中国之最后结束。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退位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另外隆裕皇太后又颁布两个相关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取其轻者。此正朝廷审时观变,恫吾民之苦衷。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着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抚、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诫劝,勿旷厥官,用副予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覆奏,民军所开优礼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为周至。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有厚望焉。
计自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后金国,至清逊帝溥仪退位,凡297年;若自爱新觉罗・福临入主中原起算,则为268年。有说退位诏书起草人为张謇。但究竟何人执笔起草,一直未有定论。1912年2月22日,上海《申报》标题为《清后颁诏逊位时之伤心语》的报道“此次宣布共和,清谕系由前清学部次官张元奇拟稿,由徐世昌删订润色,于廿五日早九钟前清后升养心殿后,由袁世凯君进呈。清后阅未终篇已泪如雨下,随交世续、徐世昌盖用御宝。”
事实上,严格说起来,宣统帝退位诏书共有三道。除了1912年第一道退位诏书外,溥仪于1917年的张勋复辟失败后,也颁布退位诏书,另外,1945年满洲国解散前,溥仪则再颁布第三道退位诏书。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