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继承父志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图)

---《谈人生之悟》系列文章之五

 2017-11-07 00: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中国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中国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以史为鉴”,就是说学历史可以使人长见识,借鉴古人的经验。一个人如果博学,能做到博古通今,他的人生肯定会少走许多弯路。中国历史这门社会科学是谁开创的?是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中国历史学最早的最权威的不朽著作。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说法不一,有的说卒于公元前87年,有说是公元前90年。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子承父志】

司马迁十岁以前随父在家读书,他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刘彻)建元年间去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他在家中,边务农,边读书,学成后到京城看望父亲,他父亲指引他,欲成才,先“行万里路”到外面长见识。于是在20岁时,他开始了走遍天下的旅游生涯,从京城出发,先后去过陕,鄂,湘,赣,浙,皖,鲁,冀,豫等省,沿途搜罗记载历史文化轶闻,古事,考察历史名城,考察文化古迹,古战场,探访先贤功绩等。他边旅行,边读书学习,到他回到京城时,已经大开眼界,“学富五车”了。回到京城以后在宫内任郎中,曾随汉武帝东巡,并被派遣到西南的川,滇省等地出差。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东巡到泰山封禅,司马谈在洛阳患病不能随行,司马光在完成差事后赶往泰山,途经洛阳,看望病重的父亲。司马谈对他语重心长的谈了很多,讲了家世,又作了重要嘱托,他说“我们祖先是周朝太史……你继为太史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我死后你做太史千万不能忘记我要编写的论着,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中间经过侍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司马谈还举从周公到孔子,到汉朝的历史事例,以及经历历史变迁,战乱,文史资料记载中断,散失,作为太史不能完成整理,记载历史的计划,心内感到十分不安,嘱咐他继承父志。并一再嘱咐“你可要记在心啊!”司马光流着眼泪说:“小子虽不聪敏,但是一定要把父亲编篡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缺漏”。他立志继承父志,完成父亲的编篡历史计划。

【广结贤能】

司马迁在长安广结贤能,例如贾谊之孙贾嘉,公孙季泓,樊他广,冯遂,田仁,肖建等。

对他影响和写史帮助最大的有两人,一个是董仲舒,他对司马迁讲了孔子在任鲁国司冠时,坚持写史要实,褒贬历史的故事。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家里有世上已经失传的《古文尚书》,孔安国也是个博古通今的学者,司马迁常与他共同探讨历史,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评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为后人赞同。《古文尚书》也被他在《史记》中多次引用。

【忍辱负重】

汉武帝天汉二年,汉将李陵与匈奴交战,以五千兵对付数万敌军,在杀死匈奴万余人后,由于寡不敌众,在弹尽粮绝,战败降敌。司马迁向汉武帝进言,为李陵辩解,他说李陵是忠厚孝道之人,他与匈奴之战以少胜多是功劳,归降匈奴并非真心,或许是缓兵之计。但是刘彻不听司马迁所言,反而听信了公孙敖的谎言,说李陵正在匈奴练兵,以为反汉,于是龙颜大怒,司马迁获“大不敬”之罪,入狱待斩。李陵全家遭灭族之灾。在狱中,司马迁被皇帝派的人暗示,有两个选择可以免死,一是以重金赎命,二是接受宫刑。前者金额之巨,皇帝料司马迁也拿不出,唯一活路就是接受腐刑,这也是刘彻有意侮辱他,利用他。司马迁为完成父亲嘱托遗愿,他想到了很多古人在逆境中忍辱负重的先例,他想到文王拘于囚室演推《周易》,仲尼因困厄作《春秋》,屈原被流放驱逐作《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修《兵法》,吕不韦被贬著《吕氏春秋》,韩非因囚秦作《说难》,《孤愤》等等,这些先人的典范,给了他忍辱负重的勇气,他为完成攥写《史记》的重任,接受了宫刑,并将受刑之苦,之酷,之辱用文字记载下来。受刑两年后,在友人救援下出狱,刘彻又召他任中书令。这差事,通常是由宫内太监担任的,刘彻一方面是要利用他的才能,为当朝记录史实。另一方面也是羞辱他,把他等同于太监。

为写《史记》,他早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就开始阅读了大量史料,他写史坚持实录,对历代帝王的功过是非不隐瞒,不掩饰,力求公正评价。

【完成历史巨著】

司马迁的《史记》这部历史巨著共用了16年才完成。完成的时间是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后人将司马迁这部巨著与司马光《资治通鉴》相提并论称为“史学双璧”。璧者,美玉也。

【重见天日流传于世】

聪明的人吃一堑长一智,司马迁预料到,刘彻不会让他的《史记》流传后世,因为《史记》里也记录和评价了他这个皇帝,一定会遭到刘彻扼杀。在他完成这部巨著过程中,留了个心眼儿。果然《史记》手稿完成后,司马迁把它交给了刘彻,这位皇帝拿到手后就不准面世了(有的人说是给焚毁了)。所以这部《史记》的副本是在二十年以后,才被公布于世的。(笔者注:也有资料说他交出的是《史记》副本,正本交他女儿保管)。

司马迁在完成《史记》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司马迁的死因,班固作的《汉书司马迁传》里没有说明,其他正史也无从可查,至今仍无一个确切的说法。学术界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因为他给朋友的书信《报任安书》中有对刘彻的怨言,得罪了刘彻,导致刘彻令人当堂杖打后投入狱中,第二天即身亡。

第二种说法他是个忠厚,诚实正直的人,也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根据他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推测他完成《史记》后,已经耗尽了精力,灯枯油尽,他已经做到了重于泰山,因此命终正寝,安然离世,是正常死亡。

还有种说法是“巫盅”之说,因他的好友任安在“巫盅”事件殉难,他受株连,被处死。史有记载“巫盅”之祸前后有十几万士大夫遇害。

司马迁有个女儿叫司马英,聪明贤惠,有文才。她为司马迁抄写了《史记》副本,司马迁交她保管。司马英嫁给了杨敞,杨敞在汉昭帝时官至宰相,杨敞的儿子杨恽(yun),在年幼时就从其母读《史记》,并能默记在心。汉宣帝时杨恽官至平通候,他看到此时朝政已经清明,就将他外祖父司马迁的《史记》贡献了出来,才使这部历史名著重见天日,得以流传于世。杨恽后来死于文字狱。

最后再捎带说一个苏武和李陵的故事,因为这可以证明司马迁给李陵的辩解是正确的,这正确不是猜想,而是来自他对朋友的信任。

大家知道,有齣京剧叫《苏武牧羊》,演的可是真人真事。这次我不剖析这出戏,只讲苏武和李陵的这段历史故事:

司马迁,李陵和苏武都是在汉武帝时,在皇宫内当差的官员,是朋友。苏武在李陵降匈奴的前一年出使匈奴,遭匈奴单(读shan)于扣押。李陵降匈奴后,不好意思见苏武,回避了,当苏武不降,被流放到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边时,苏武也曾到北海设宴相见。他被苏武坚贞不屈所感动,自愧不如。事后李陵令其夫人赐苏武牛羊,苏武靠在北海牧牛羊得以生存。汉武帝死后,在公元前86年,李陵再次去北海看望苏武。在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苏武被匈奴释放返汉,李陵又在家设宴为他饯行。席上李陵对苏武讲了真心话,他说如果汉室没诛杀我家人,我原本也一直希望像曹刿(gui)柯盟那样,劫持单于立功赎罪,但是皇上用世上最残酷的刑罚杀了我全家,对中原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在宴席间,李陵为苏武起舞,他唱道:

经万里兮度沙幕,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途穷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聩。

老母已死,

虽欲报恩将安归?!

(笔者注:李陵这诗歌里最后一句中的“安”字是个疑问词,当“哪里”讲。)

李陵在匈奴羁(ji)留二十五年,最后病死在漠北。

有一齣京剧叫《托兆碰碑》,就是演宋朝名将杨继业的故事。杨继业被困两狼山,命杨七郎突围回朝搬兵,奸臣潘洪为报子仇,用酒将杨七郎灌醉,又将他乱箭射死。杨七郎之魂向杨继业托兆,杨继业复命杨六郎回朝求救,援兵未至,人马冻饿困乏,杨继业碰死在李陵碑前,这李陵碑,就是汉将李陵葬在漠北蒙古草原之墓碑。


責任编辑: 李云飞 来源:看中国专栏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