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性骚扰普遍吗:关键不在于比较 (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7年11月2日讯】今天看到一篇奇文,觉得有点又好气又好笑。
文章来自国内一家很权威的英文媒体,是一篇从韦恩斯坦的性侵丑闻引申到中国的评论,可谓角度清奇。
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很久的加拿大裔埃及人”,她的文字带着朴素的诚恳和示好,但是同时也有一种可笑的草率、无知和天真。
她先是一上来就不由分说地下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定论,说在中国“性骚扰没有西方国家那么严重”。
但是随后,她并没有列出任何数据、报道和研究报告来支持这个判断,只是提出了“在中国生活多年,自己和身边的朋友都没有遇到过性骚扰”这样一个苍白无力的理由。
接下来她开始自说自话地分析说,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社会,中国男人一直被教育要保护女性;同时中国社会比较保守,无论男女在和异性接触的时候一般都比较胆小,不太敢轻举妄为”。
看得出来,作者虽然在中国生活了很久,但很明显对中国社会没有任何深入的接触,所以她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很表面的层次上,所以才会发出这样另类的友邦惊诧。
因为文章是英文,所以在国内没有太多人关注,倒是在国外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连Reddit上都有人在讨论。
不少同样在中国生活的老外现身说法,批评说这纯粹是瞎扯,他们自己就曾经在中国遇到过或者听说过不少性骚扰的案例。
那家媒体也因此很快就把文章从自己的网站上删除了,不过网上还是能找到原始网页的截屏。
2
中国的性侵和性骚扰现象普遍吗?问题严重吗?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我不知道。
但我记得一件事。
今年5月,北京电影学院一个化名阿廖沙的女生在朋友圈发帖,说自己几年前在学校就读时曾经遭受大学班主任父亲性侵;事情发生后她报警但是没有用,反而被老师和同学排挤。
阿廖沙的一个好友随后在微博上实名公布了这件事,顿时舆论哗然,大家都急切地等待北京电影学院官方能够对事情做一个全面的调查。
几天以后,等到的回应是删帖,撤热搜,另一个匿名爆料的账号@北电侯亮平的所有帖子也被全部清除。这件事就此再也没有后续。
我还记得另一件事。
今年8月,一名小女孩在南京南站被同行的年轻男子当众摸胸猥亵。小女孩坐在男子腿上,而男子把手伸进小女孩的连衣裙里肆意把玩,毫无顾忌。
有人看到这一幕,拍下照片发上微博,转发十几万次。警方也迅速行动,很快就抓住了涉事的男子。
再早之前,还有《南方日报》的记者被举报强奸实习生。
类似这样的事其实并不少见,隔一段时间就能在热点新闻里看到,甚至就在我们身边发生。
被爆出来的,是冰山一角。可以想见的是,没有爆出来的必然是千千万万难以尽数。
3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比较,争出胜负分出优劣:到底是中国的性骚扰、性侵、性暴力事件更多,还是其他国家的情况更严重?
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性骚扰、性侵、性暴力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哪个国家都一样,没有必要盲目乐观,更不应该视而不见。
还是在今年5月,曾经在幼年时被补习班老师性侵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自杀。
在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前八天,她在一次媒体采访时说,“普利莫·莱维说过一句话,他说集中营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但我要说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房思琪是林奕含的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的主角,她把自己幼年时的不堪经历放在了这个人物之上。
而她说的“房思琪式的强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其实并不夸张。
根据美国很多年前的一份统计,每年全世界大概发生380万起性侵、50万起强奸案。要知道,这还只是一个不完全的估计。
中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但还是有一些的。
比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发现有53.5%的女性受访者称自己或身边其他女性在地铁上遭遇过性骚扰。
再比如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也发布过一份报告,其中一个结论是有超过三成的在校大学生遭遇过性暴力或者性骚扰。
虽然这些统计都不够全面也缺乏科学性,但大体上它们能够说明的是:
性暴力这种慢性隐形的房思琪式暴力,存在于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种族、任何宗教之中,存在于你我身边。
你觉得这些事情不多,情况不够严重,只是因为那些受害者一直在痛苦中独自默默忍受而已。
4
韦恩斯坦的惊天性侵丑闻被曝光以后,女演员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说,“如果所有曾经被性骚扰或者性侵过的女性都能用Me too发个状态,那我们就能看到这个问题到底严重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她的提议很快得到了热烈的响应。
(网络图片)
短短十天之内,推特上一共有170万条推文使用了#MeToo 这个标签,来自全世界85个国家的用户。
#MeToo 成为了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并且现在还在持续进行的社交媒体运动,鼓励着那些有过痛苦记忆但却不敢面对的人们能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故事。
有人写道,“Me too,那年他56岁,我17岁。”
还有人写道,“Me too,直到今天我仍然为当初发生的一切感到羞耻。”
还有人把自己的经历画成了漫画。
类似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所有的故事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只是在关键的情节和细节上略有不同。
讲出自己故事的不仅仅是普通人,还有女诗人,女学者,女参议员等名流,还有曾经在2012年拿过金牌的美国国家体操队女运动员——她说自己从13岁开始就被队医以治疗为借口性侵,一直持续到她退役才结束。
看多了你也许很快就会感到枯燥,直到你突然意识到:
每一条推文,每一次被使用的#MeToo 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段可能已经被彻底改变的人生。
虽然我们都知道,性侵像是一条涌动的暗流,可能无时不在,也无处不在。但是,当这条暗流第一次显露出来,它的规模仍然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5
对于中国人来说,另一个问题在于,我们对于性侵这件事总体上的认识还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
我们的学校里,没有给孩子们提供任何这方面的预防和自我保护教育;我们的法律,也没有给出明晰的界定标准;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帮助受害者的机制,我们的社会舆论总体上还存在着对受害者的污名化趋势。
甚至就连我们的媒体都丝毫没有这方面的基本认知,还在洋洋自得于“中国社会的性骚扰没有西方那么普遍”。
从可怜的阿廖沙到南京南站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每一次这样的热点事件发生,都是在帮助我们一点一点厘清相关的概念,唤起更多人的关注。
原本我们也有很多个机会,鼓励更多有类似经历的受害者,走出自己藏身的恐惧之柜。
可惜的是,效果虽然有,但相当有限。
有的时候这些事能够得到解决,但更多的时候它们像阿廖沙的遭遇一样,不了了之。
在#MeToo 那个话题开始流行之后,推特官方破天荒地特地设计了一个特制的表情符,是三只不同肤色的手,高高举起不肯放下,象征着一种无声但是坚定的姿态。
我期待的是,有一天,中国社会里的性侵受害者们,也能不再独自无助地舔舐伤口,不再把痛苦视为自己的耻辱,而是能够大大方方地举起手,坦然地说一句:
Me too.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