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随笔: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作衡量人品和道德的标尺。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读拟,车辕与车辕相衔接的销子,无輗,则车子会散架),小车没有轨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齐家之要、治国之宝。诚信即“诚实、守信”,由“诚”和“信”两部分组成。“诚”就是诚实、真诚,不欺骗别人,为人处世光明磊落。“信”就是守信用,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凡是自己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兑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留下了很多诸如“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佳话。

大儒程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可见,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根基,是人格修炼的基点。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守信,对自己的言行,缺乏责任感,就会在社会上到处碰壁,终将被社会淘汰。诚信素质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素质,诚信道德是一切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社会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个不诚实、不讲信用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也不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一个商人,依靠坑蒙拐骗可能赚点小钱,但不能长久,更不可能因此而发家致富;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也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旦大家了解了他的真实水平,谁还会被他的虚假言谈所欺骗?一个领导者,倘若自己言而无信,手下岂能不尔虞我诈?这种无诚信的领导人,早晚会被历史所淘汰!

我国历史上,有个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的一笑,费尽了心机,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却发现都城安然无恙,没有发现遭受过兵祸的迹象。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可诸侯们,却气不打一处来。五年后,西夷犬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时,诸侯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都城被破,幽王被杀,褒姒也被俘虏。

讲信用、守信义,不仅是立身处世之道,也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论语・颜渊》记载:“子路无宿诺。”意思是说: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人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更反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丑行。

刘伯温写的《郁离子》记载一个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要是能救我,我就给你100两金子。”等到他被救上岸后,却翻脸不认账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鱼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后来那个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阻拦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最后,那个以前不守信用的商人,这回,被活活淹死了。

在中共邪党的治下,当官的人,什么都有了,就只缺少一样:诚信!社会各方,“信用已经变成最为稀缺的紧俏物资。”

可悲的是,自欺然后欺人,进而自毁的悲剧,总是不断上演。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现在已经进入了微利和买方市场时代,欺诈与蒙骗,可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出局。有一位大企业家说:“一个企业、一个领导人,事业受挫,可以爬起来再干,还有复兴的机会。然而一旦名誉扫地,丧失信用,就永远翻不了身了!”并非危言耸听。

本文留言

作者郑介文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