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造假为欺骗加码
【看中国2017年9月31日讯】前些时,一网络电话公司创始人跳楼自杀,其留下的遗书称,自己被前妻逼迫索要巨额赔偿款而走上绝路。这一事件引发社会普遍关注,两名当事人相识的婚恋网站,也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有媒体深入调查后发现,一些婚恋网站实名认证有名无实,已沦为造假的重灾区。
一些知名婚恋网站规定,用户只有通过手机认证以及实名认证等方式,成为注册会员、提升诚信等级后,方能与异性用户进行沟通、交流。由此,催生出了一批以此牟利的“中间人”。这些“中间人”以每个认证几元的价格,帮助用户在一些婚恋网站进行虚假认证。一些婚恋网站加大认证难度、要求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的规定,其同样有应对办法。
其实,岂止是婚恋网站的实名认证造假现象严重,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以及农产品有机认证等领域,认证变为“认钱”、乱认证、假认证以及潜规则盛行的状况,一个时期以来,亦相当普遍。
一些由有关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在证明一些组织或机构的产品、服务、管理符合相关标准,进而颁发认证资质的过程中,不是实事求是、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开展工作,而是给钱即过,所谓的“全员培训”,也纯粹是走过场。而在现场审核过程中,收取红包、材料造假以及缩短审核时间等,更属家常便饭。
说白了,当下的不少认证机构,实则就是只认钱,“主动”“积极”地配合、帮助客户造假。如此情形之下,一些认证的水分有多大、可信度有多高,可想而知。
从以上领域的认证造假,我们不难看出,认证过程中的上、中、下游皆存在造假行为。一些用户、客户,先就有投机取巧心理,先就尝试着通过“中间人”进行造假欺骗。认证机构的造假,则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管理力不从心,致使“中间人”以及中介公司“拉皮条”获利,完成造假过程;另一种是自身造假,直接就把假戳子盖在了相关证书上。前述婚恋网站与企业质量管理等领域的认证,即分属这两种情形。
说实话,面对认证领域的如此造假情势,指望短期内即能彻底扭转不利局面,难度确实很大。笔者注意到,每一次认证造假事件曝光后,几乎都会有相关部门的表态以及整顿行动,都会有专家指点迷津,开出根治乱象的药方。然而,表态、整顿行动也好,专家药方也罢,都不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都不乏治标不治本色彩。前几年出现的认证造假事件,至今依然在上演,已然证明了这一点。
必须承认,当下,不少领域、行业均存在造假现象。一些原本诚实的人,也不排斥在一定程度上的造假行为。普通民众之所以少有了对于造假行为的羞耻感、不安感,原因在于,造假以及投机取巧的成本很低,成功率却很高。即便造假及投机取巧行为被揭穿,当事人付出的代价也不会很大。久之,就使得社会风气变了味儿,“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我们需要大力营造造假以及投机取巧可耻、全无出路的氛围,要让人们相信,做好人不吃亏、做坏人处处碰壁,而不是相反。要让人们意识到,造假以及投机取巧行为得不偿失,会让人在社会上失去立足之地。还要让这样的鲜活事例,支撑起、营造出这样的氛围。
人心向善,遵纪守法、渴望秩序井然的人毕竟是多数。若在这方面出现偏差,则我们极有必要反思价值观、舆论导向以及现实环境方面出现的问题。在此,我们尤其强调领导干部、社会精英人士对于社会道德的引领示范作用,这些人士尤应洁身自好、检点自律,做社会道德的楷模。
实则,前述任何一例造假行为,都属于比较严重的刑事犯罪,都当受到法律的惩处。遗憾的是,认证领域、认证环节的近乎公开的造假行为盛行,却少有人为此付出代价。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有关方面对于造假行为的睁一眼闭一眼,方致法律缺位。这也给一些人造成了造假只是小事一桩、法律根本奈何不得造假的错觉。
需要指出的是,认证造假情形若此,监管部门的监管乏力乃主因。监管部门应反思工作是否积极主动、尽职尽责,是否有力有效、适宜合理。婚恋网站的实名制如何落实?“中间人”的行为如何杜绝?企业质量管理等领域的认证造假为何屡禁不止?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对待,需要由此深究监管部门的工作是否做到了位。
认证造假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前述当事人在婚恋网站轻信不实信息而引发的悲剧,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事实上,这样的悲剧还不只这一起。根治认证领域的造假行为,事关社会风气、诚信环境以及民生福祉,是到了必须认真加以对待的时候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