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想杀人:被逼入绝境的青少年心理(图)

二○○八年七月十五日,一名二十二岁的男性在东京都青梅市的超市里,用刀子袭击一名与他毫无关系的女性,女性因此身负重伤。男性犯嫌供称,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被社长念了,袭击谁都没差,就是要引起大骚动,想让社长困扰。

下一个月二十六日,茨城县东海村的河边,一个正与二十五岁长女一起散步的公司职员,被人用菜刀刺成重伤。一个三十二岁的男性被以现行犯逮捕,他与被害者之间并不相识,关于犯罪动机,嫌犯供称:“没有工作,心里乱糟糟。”

同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山梨县甲府市内的路上,一位三十七岁的男性用刀子袭击一位三十五岁的女性,他说:“在工作时被上司念了,想要发泄一下这种忧郁又愤怒的情绪,所以才会用刀去捅人,其实谁都没差。”

七月二十七日,北海道名寄市公园里,一位散步中的男性被人用刀刺伤。没有职业的二十岁男性被逮捕,他说:“因为生气所以去刺伤人,谁都可以,就是想捅人。”

七月二十八日,神奈川县平冢市JR平冢车站,有七个人被一位做兼职打工的三十四岁女性砍杀,受到轻伤。

连续发生这样的路上杀伤事件,犯罪心理学者作田明教授做了以下的评论:

会犯下路上杀人魔般凶行的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欠缺规范意识,从社会的孤立中丧失情绪交流的意志,再加上将自己的处境不当地误认为是悲惨的事,对人类的憎恨就更强烈了。然后,因为认为“自己受到过分的对待,所以去做这种事情也没什么不对”,有了颠倒、错误的判断。

身为地域安全地图开发者、同时也在全国各地进行技术指导的犯罪社会学者小宫信夫教授,曾做出以下评论:

事件一再发生,原因是,在个人主义蔓延的日本社会中,因竞争落后而产生疏离感的年轻人变多了吧。秋叶原事件也是事件连锁发生的关键。

英国在二○○○年左右开始,为了减少年轻人的孤独感,导入了专门人员面谈、支援,名为“顾问指导”的制度。这不是短期可以看出成果的事,但是我们国家也到了该用长远眼光思考同样对策的时候了。

所谓的“顾问指导”,指的是一种教育、指导的方法,不是用指示、命令的方式去使人动作。被称为顾问的指导者,用对话的方式使对方产生想法,用“建议”的方式去培育,尊重本人自发性、自律性的行动。

小宫教授“安全地图”的想法基础,在于为了有效防范,有必要从犯罪“原因论”转换到“机会论”。以预防的角度考虑环境因素,将某一个地区“容易进入却不容易被看见的场所”,设定为容易发生犯罪之处,唤起大家的注意,减少可能犯罪者真正犯行的机会。全国各地许多中小学都制作了安全地图,效果正在提升中。

但是,路上无差别大量杀人的人,与其他犯罪者不同,他们几乎不考虑隐匿犯行,也不考虑逃亡,甚至有希望被判死刑的人。对于这样的犯罪,就算要花费较长时间,还是有必要针对青少年心理做出社会方面的支援。

日本的路上杀人事件在二次大战前就曾发生,更是每年都会发生的案件类型,而且往往连锁发生。以犯罪型态来说,如果是破坏金库之类需要特殊技术的犯罪,一般人也无法模仿,但只是挥舞刀刃的话,谁都可以做得到。

对一般人来说,报导犯罪有助于防止犯罪吧!但是对可能犯罪者来说,充满着对人际关系、对社会的不满,心理状态像快要爆掉的气球一般,犯罪的报导在这个时候就变成一种心理刺激,甚至变成了解如何犯罪的管道。平常被认为是很稳健的人,一下子爆发了愤怒与悲伤,挥舞刀刃,像一颗已经胀到几近极限的气球,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裂缝而爆裂。

今日,使用刀刃的路上无差别杀人事件持续发生。二○○八年七月十九日,虽然不是路上杀人,在埼玉县川口市,发生了国中女生杀伤自己父亲的案件。同年七月二十九日,爱知县一位十八岁的自由业少年,回到毕业的中学母校,用刀子将自己以前的导师杀成重伤。他因为以前被老师骂过,一直对老师怀有恨意。因为后来在学校、工作上都没能顺利发展,便觉得都是导师的错,因而憎恨。

我们面对一连串杀伤事件的报导,不禁颤抖。不光是路上杀人魔,我们无法断然否定,这些连日的杀伤事件报导蕴含着下一次杀伤事件的连锁。那么我们该说报导犯罪很危险,所以不应该做吗?这样的比喻也许过于简化,但若是说“不要做危险的报导”,这样的说法与“不要报导日本军打败仗”、“不要报导反政府运动”,是出于同样的想像吧。

真正的问题在于报导的方式!用超越必要的程度传达“这是危险的”讯息,使人敏感的报导是危险的。虽然没办法简单地做出包容加害者的报导,但是单向、粗糙地否定加害者,可能会使得正在同样境遇、有相同烦恼的人觉得被穷追猛打。我们要的不是旁观式的评论,而是冷静的报导。

(本文为《谁都可以,就是想杀人:被逼入绝境的青少年心理》的节录文章)

书籍简介:碓井真史,李怡修译,《谁都可以,就是想杀人:被逼入绝境的青少年心理》(台北:时报出版,2017)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碓井真史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