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剧《让徐州》看传统伦理“义”(图)
北京颐和园长廊彩绘中的《三国演义》,图为刘备携民渡江的情景。(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京剧《让徐州》是言菊朋的传统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这出戏的历史背景是汉朝末年建安时,献帝皇权力衰,群雄崛起,相互兼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强迁献帝于许都。
剧情是徐州太守陶谦,字恭祖,为人温厚。最初他想交结曹操。恰逢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曹派人将他的父亲曹嵩接兖州团聚。当曹嵩及其随从一行路过徐州时,陶谦礼迎款待,临行陶派都尉张闿护送。因张闿原系黄巾余党,盗习未改,半路将曹嵩全家及随从屠杀,掠财而逃窜落草。曹操闻讯甚怒,以为是陶谦指使,于是发兵欲攻徐州,誓言屠城为父报仇。陶谦命人前往北海太守孔融和青州刺史田楷处求援。孔融令刘备兄弟三人前往徐州。陶谦见刘备气宇轩昂风度宽厚,又是汉室皇亲,取徐州印授刘,刘备不受。刘备为解徐州之危,特致书予曹操求和。此时恰逢吕布乘机袭取兖州,曹操急欲回兵,因此送了刘备一个人情,从徐州外撤兵。陶谦设宴庆功,复以官印让刘,刘备仍不受。陶谦为挽留刘备,让刘备在徐州近邻的小沛屯军。不久陶谦病危,谋士糜竺献策,趁机再将徐州印授刘。陶谦派人送信到小沛,邀刘备至署,陶谦在病榻讲了天下形势,为保徐州黎民百姓不受战争涂炭,恳请刘备接印,遂将牌印亲手交予刘备,刘备不便再推辞,受印,而此时陶谦也气绝,刘备遂摄行徐州事,抚辑军民。
为解题意,在此说说什么是“义”?义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人的道德之一。义的意思是天下合宜之理。何为合宜?即正直,正义,适合,适当,通俗说就是应当。如我们常说的正义,就是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古人做人讲情义,信义,道义。在春秋时期,孟子曰“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意思是说,一个正派的人是明白讲义气的,而小人是惟利是图的。管仲曾讲“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的这话讲的道德就更广泛了,意义也就更令人深思了。他讲的四维就是指礼,义,廉,耻。他说一个国家如果不提倡礼,义,廉,耻,这会导致国家灭亡。儒家讲五德,即仁,义,礼,智,信。到了西汉时,董仲舒将五德称为五常之道。所以我说义是中国的伦理道德传统。
我在《京剧知识浅谈》中,列举了在1937年京剧进入变革时期的老生流派代表名演员。言菊朋就是与余叔岩,马连良,周信芳,杨宝森,谭富英齐名的须生名角。
言菊朋,名延寿,字锡其,号仰山。蒙古族,1890年生于北京,信佛,曾做过小京官。先为票友,工谭(鑫培)派,成为谭派名票友,192因请假演戏过多被革职,1925年年正式下海,中年后因嗓音失润,根据自己嗓音特点创言派。1942年去世。因言菊朋有文化基础,文字功底深,精通音律,所以他创立的言派,特点是腔由字生,行腔字正腔园,字重腔轻,阴阳顿挫,千折百回,变幻多端。他念白功夫深,阴阳顿挫,归韵精确,吐字清楚,娓娓动听。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让徐州》这出戏。现在流传下来的剧本是马连良演出剧本,我们就以此剧本来看剧情。全戏一共六场。在第一场戏中,陶谦有一段念白将徐州因何被曹操围困,刘备致书曹操,曹操撤兵,陶谦一让徐州,交代的一清二楚。
在《三国演义》中,陶谦一让徐州时是这样说的:“现在天下大乱,王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想让,公勿推辞”。刘备说:“我来徐州出于大义,......”。双方再三推让,糜竺上前说:“现在兵临城下,且商议退敌之策”。于是刘备写信劝曹操退兵。
第一场戏中陶谦与糜竺商议让印之事,陶谦有一段西皮原板:“刘玄德他生来仪表英俊,抱经纶仗仁义果有才能。倘若是他能够执掌此郡,满城中黎民定受厚恩。我也曾让过了徐州牌印,怎奈何他再三的不肯承担。为此事我焦愁烦闷,这件事叫我无计可行”。这段唱腔,是余叔岩的精彩唱段之一。从这段唱,我们也可以看出,陶谦让徐州不止是报刘备为徐州解除危难之恩,而且有更高的思想境界,他是为民着想让贤。由此可以看出陶谦是个心地善良,忠实厚道的人。
京剧《让徐州》第三场戏就是演陶谦第二次让徐州。曹操退兵解除了对徐州的围困,陶谦借庆功宴,当着田楷,孔融的面,再次提让徐州之事。陶谦表示:“老夫年迈,精力衰败,徐州地广人稠,又当要冲之地,诸事皆没整顿。老夫虽有二子,学浅才庸,不能胜国家之重任。使君才高德重,又是帝王之胄,堪胜此任。老夫情愿将徐州奉敬,千万不可推辞”。刘备回答:“备蒙孔文举(孔融)招我来救徐州,此乃义也,今无端据徐州为己物,天下之人必道刘备无义矣。此事断断不敢从命”。孔融在一旁劝说:“今日陶府君以此郡让予贤弟,此乃是天意,若天与而不取,后悔无及矣”。关羽和张飞也在一旁劝说,刘备仍然推却。陶谦退其次而求之,请刘备在小沛屯军以保护徐州百姓,刘备应允。
第六场是此戏的最后一场戏。这是陶谦第三次让徐州。陶谦在病危时,把刘备再次请到病榻前,再提让印之事。陶谦有一段二黄慢板:“汉高祖开基业江山独创,传留了四百年锦绣家邦。到如今气衰四方扰攘,恨曹操专国政君弱臣强。还有那黄巾贼各处掠抢,众诸侯分疆土他们各霸一方。怎奈何我徐州城兵微地广,怕的是那曹操他嫉恨前仇,兴人马那时节民受灾殃。望使君领此郡切莫谦让,我纵死九泉也受恩光”。糜竺接唱:“劝使君切莫再谦让,为国报效理所应当”。陶谦唱:“我的儿将印牌速速献上,望使君莫推辞一体承当”。刘备接唱:“陶恭祖只哭的两泪淋淋,他一心让徐州为国为民,无奈何接过了徐州牌印,我刘备倒做了无义之人”。
言菊朋在这一大段二黄慢板唱腔中,唱的非常委婉动听,吐字清楚,唱结合表演,就像二人在推心置腹的谈话,说到动情的地方伤心落泪。可惜当年没有录像机,就是言菊朋的唱腔也是靠留声机唱片保留下来的。现在有音配像。我们可以从留声机唱片的录音,听出言派唱腔的精巧细腻,跌宕(dang)婉约,朴素中见华丽,轻巧中见坚定。
由这出戏我们看到,陶谦让印和刘备一再推辞,双方都是出自于义,最后刘备接了徐州也是为国为民的善举。
这戏中孔融,张飞,关羽等都是配角,他们的戏虽不多但也起到了烘托作用。对于孔融这个人物,观众家喻户晓,他是孔子后代,第20世孙,《三字经》里有句“融四岁,能让梨”,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浅疏》,说的就是他。他在《让徐州》这出戏中,劝说刘备一句“此乃是天意”,就是劝刘备遵循历史规律不要再推辞。孔融的结局很惨,就是他太骄矜,不附炎趋势而疾恶如仇,因揭曹操之短,而被小人告密,因而得罪了曹操,全家被曹操杀害。他年幼的儿子临死前,也给我们留下一句名言,就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见《世说新语》)。在《让徐州》这戏中糜竺也是配角,他劝刘备接印,一句“为国报效理所应当”唱说的就是,为国为民是大义。至于说刘关张桃源三结义,也是观众都知晓的义举。这些都是古人的美德。
从说孔融让梨,使我又回忆起张英让墙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是显示了古人的谦让美德。我在《知足常乐与难得糊涂》一文中说过,郑板桥为劝说家人,引用别人的诗句,这个“别人”就是张英。张英是清朝康熙年间人。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家乡安徽省桐城县。康熙初年张英考取进士,当过翰林院编修,入直南书房,后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儿子张廷玉后来也考取进士,官至宰相。
现在说说张英让墙的故事:张英家乡的房宅,与一个姓叶的穷秀才毗邻,张英家人要扩建老宅,为地界与邻居发生矛盾。张家的地契写着两家的界限“……至叶姓墙”。叶秀才提出要给他家留一条路。张家的管家依仗相府势力竟不顾邻居合理要求,将其院墙修到了与叶秀才家墙衔接。叶秀才将张家告到了桐城县衙。张家管家将两家打官司事写信给张英,派家人飞马专程去北京送信。此事在街坊四邻传播开来,以至传到桐城大街小巷。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张家势力大,官司必赢,有的责备叶秀才是书呆子,太固执,不识时务。也有人同情叶秀才为他捏一把汗,等待结果。
一天,张家去京报信的家人回来了。叶秀才召集家人嘱咐说:“我准备豁出这条老命去坐班房,也要争这口气。”叶的儿子吓哭了,妻子也埋怨他不听劝阻,偏要打官司。正当叶家忧心忡(chong)忡时,忽听外面有人叫道:“叶相公在家吗?”他吩咐儿子去开门。叶秀才见来人是张府管家,气不打一处来,恼怒地站起来说:“你来的正好,我跟你走,是非自有公论。”张府管家笑道:“叶相公,你不要激动,我是来通知你,我们家明天就拆墙,给你家让出三尺路来。”此时叶秀才被突如其来的变化弄懵了,他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反问道:“什么?张管家你说什么?”张管家又重复一遍:“我们家明天拆墙,让出三尺路来。”叶秀才此时还不相信。他愣了一会儿,突然恼怒道:“张管家,你去北京搬兵,张宰相究竟要对我叶家怎么样,你只管说,我不许你这样来戏弄我!”张管家笑道:“叶相公,你猜错了,你看看我家主人写的这首诗吧。”说着就递给叶秀才诗笺。叶秀才接过来,只见上面写的是:“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叶秀才摇头晃脑的接连吟诵了四五遍,笑了。最后他收起笑容,称赞道:“真是宰相度量,宰相度量。”第二天,张府拆墙后让三尺。叶秀才也将墙后退三尺。两家一共让出六尺,于是这条巷子就叫六尺巷。传说,六尺巷至今仍在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