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宫中 这一位意大利人的影子无处不在(图)


清代知名的宫廷画家郎世宁。(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接续〈帝王的辉煌!清宫的西洋建筑群〉一文。

郎世宁无处不在的影子

说到皇宫里的西洋风格建筑和装饰,那就不能不提郎世宁。这位出生于“艺术之都”米兰的意大利传教士,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到中国,并很快因为其突出的画技而被选入清廷的如意馆。这位郎大人不仅是绘画技术了得,当年他的“朋友圈”也是极为显赫。

位极人臣的怡亲王允祥以及果亲王允礼,当年都是郎世宁的好朋友,也都请郎世宁作过画。其中允礼还有一幅肖像画流传至今。再如大将军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不但和郎世宁私人关系很好,甚至还将他们探讨绘画技巧的内容进行了编辑和整合,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系统介绍西方透视法的著作:《视学》,可谓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成功案例。

郎世宁在中国最为耳熟能详,其作品不少,乾隆皇帝的肖像画如《乾隆大阅图》以及一些著名的画作如《百骏图》等被人们所熟知。这种“老熟人”一般的感觉,似乎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清廷中所有和西洋风格有关的建筑或画作,皆出于郎大人之手。

但实际上其余一些传教士如蒋友仁、王致诚、艾启蒙等人,都是供职在如意馆的著名西洋画师。他们为清代的宫廷生活注入了几分在当时来看非常“新奇”的西洋元素。如雍正皇帝有一个爱好便是头戴西洋假发,然后命画师画出其肖像,至今仍有这种风格的画像传世。再如我们所熟悉的颐和园长廊,在乾隆时期上面所有的彩绘都要乾隆皇帝亲自审批才能正式绘制。

根据史料记载,当年这些彩画中就有相当一部分由西洋画师所绘制。因此当年如果徜徉在这长廊中,就如同在置身于一座兼收中西方绘画作品的美术馆。只可惜当年的长廊亦毁于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中。

颐和园

不过这些皇家园林中的一些石刻作品还是侥幸逃过了大火而保留了下来,如在颐和园后山东部的花承阁遗址中,有一块精美的太湖石,据说这块石头来自于宋朝的皇宫陈设。在这块石头下面的基座上,则雕刻着明显具有西洋风格的神兽,想必当年这些西洋画师们一定是参与了其设计过程,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前往探寻。

一、石舫

颐和园的石舫最早是瓮山上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皇帝改造瓮山为万寿山,并开凿昆明湖,兴建清漪园(颐和园前身)时,将这座放生台改建为一座石舫。

当时这座舫的底座是石头的,而上面则是木制的楼阁。当时的皇家园林里兴建有很多座这种石舫,如圆明园别有洞天景区石舫、香山“绿云舫”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的“云帆月舫”等。

甚至权臣和珅也模仿这种做法,在自己的淑春园中兴建了这样一座石舫,但最终这座建筑却要了他的命,成为了他的罪状之一——私自模仿御园中的建筑。如今这座石舫的基座静静地停泊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往事。


北京颐和园莲花花园。(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二、清晏舫

清漪园石舫的木制船舱毁于1860年的大火,1893年在修建颐和园的过程中对这座石舫进行了重建。按照慈禧太后的旨意,新建成的石舫要总体模仿“翔凤火轮”的样式,即主体建筑改建成为一座两层的木结构西洋舱楼,并在楼体内外装修方面采用了一些西洋式技术,如在券窗上镶嵌五色玻璃,一层采用花砖铺地,墙柱油饰成大理石纹样等,甚至在船体的两侧,还各添加了一个“机轮”,使得新修建的石舫在当时显得非常“前卫”。

这座崭新的中西结合的建筑被命名为“清晏舫”,这个名称的出处和圆明园海晏堂一致,均寓意“海清河晏,天下太平”之意。然而实际上当时的清政府,已处于大厦将倾之势。

延禧宫

清代,不仅皇家园林里有众多西洋建筑,集中了古代瑰丽建筑精华的紫禁城也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在故宫的东六宫区域,或是沿着故宫新开放的大西路走一走,会惊喜地发现在皇宫里竟然“混”进了两座西洋式风格的建筑。其中东六宫的是在延禧宫院内的一座“水晶宫”,而大西路南端的则是宝蕴楼。

延禧宫是一座有故事的宫院。这里自建成之日起便是妃嫔所居住的场所,最初名“长寿宫”,嘉靖年间此处更名为延祺宫。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后更名为延禧宫,乾隆皇帝还为此处题写了一个匾额“慎赞徽音”,意思就是如果后妃们勤勤恳恳辅佐皇帝,便能赢得好的声名。

延禧宫在道光和咸丰年间相继遭遇了两场大火,同治年间曾提议将该宫院修复,但并没有付诸实施,因此这里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一、水殿

到了宣统元年(1909年),这里开始兴建一座三层的西洋式“水殿”。这座水殿的设计非常前卫,如殿内的地面计划安装玻璃,而在玻璃层面下则注入玉泉山水来养鱼,人走在殿内,仿佛行走于水池中一般,而在主题建筑的周边,则设计有双层玻璃,在两层玻璃之间也注入水来养鱼,坐在这座殿宇中,脚底下以及四周都有各种鱼类在环绕,这就是皇室为日常娱乐而兴建的一座皇家“水族馆”。当时的隆裕太后也为这座新建筑起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灵沼轩。

除了主体建筑的规划外,清廷还专门为这项工程购置了电暖炉、电风扇和电灯。这三样东西在当时来讲是绝对的奢侈品。其中有不少都是清廷直接从位于天津的西门子洋行专门定制的。然而最终这座被俗称为“水晶宫”的宫殿,因为清朝的灭亡而成为一座“烂尾楼”。

宝蕴楼则是在民国年间为了保存从承德和沈阳运来的文物而修建,其旧址为清代的咸安宫,这里曾经是清代官学所在地,当年是为清政府培养天才少年的场所。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