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是中国唐代长安城最大的一处皇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图片来源:正见网)
“九天阊合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这是诗人对大明宫唐皇帝早朝的描写。
大明宫共有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此图即为丹凤门。(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大明宫
大明宫是中国唐代长安城最大的一处皇宫,在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因位于太极宫东北,又名“东内”。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名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重加修建,改名蓬莱宫。咸亨元年(670)又改名含元宫,长安元年(701)复名大明宫。自高宗以后大明宫成为帝王居住与朝会的主要场所。中和三年(883)、光启元年(885)与乾宁三年(896)连遭兵火,遂成废墟。
大明宫宫城平面呈南北向不规则长方形。南宽北窄,城垣周长7公里余。面积约3.2平方公里。城垣为夯土版筑,底宽10.5米,墙基宽13.5米。城角处向外加宽2米多,东北城角向内外各加宽2米多。城门和城角内外均砌砖面。共有城门九个,南面正中有丹凤门,其西有建福门,东有望仙门;北面正中有玄武门,西有青霄门,东有银汉门;东面一个,名左银台门;西面两个,南为右银台门,北为九仙门。正门丹凤门已发现三个门道,其余各门均一个门道。丹凤门前为丁字形大街,向南的丹凤街,宽约176米。宫城东、西、北三面,筑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北夹城正中设重玄门,正对玄武门。
从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看丹凤门方向。(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大明宫城内
宫城内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把宫内分为三个区。依据其功能分属前朝与内庭二部分。前朝包括前二区。南北中轴线上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含元殿是丹凤门内正殿,称“外朝”,位于龙首原南沿,高于南面平地15米。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间宽5.3米。东、西、北三面为夯墙。东南有翔鸾阁,西南有栖凤阁,各有廊道与含元殿相连。两阁前侧各有一处朝堂遗址。殿前有长78米的“龙尾道”,砖石砌筑,阶梯与漫坡相间,三条并列,中间御道宽25.5米,两侧道各宽4.5米。殿前百余米有门址遗迹,可能为牌坊式建筑。门左右有横贯宫城的隔墙。门前面是一大广场。
宣政殿在含元殿北约300米,称“中朝”,为皇帝临朝听政处,亦为举行朔望册拜宣制等大典之所。殿基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40多米。殿前130米处,为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宣政殿前东廊日华门外(东)有门下省、宏文馆、史馆。宣政殿前西廊月华门外(西)有中书省、御史台、殿中内院、殿中外院等宫署建筑。
紫宸殿在宣政殿北约95米处,位于内庭,称“内朝”,是皇帝召大臣议事之所,有时也举行朝会或大典。殿基南北宽近50米。
内庭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中心地区有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位于龙首原北坡下低处,分东西二池,总面积约10余万平方米。大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砖石堆积其上,为蓬莱山遗迹。其上原有太液亭。沿岸有回廊遗址。池的周围及内庭他处,有夯土殿址多处,是当时内庭的殿宇厅堂、楼台亭阁的建筑遗存。
内庭西部有皇帝举行宴会、观看舞乐和接待外国使臣用的麟德殿。殿基夯筑,四周砌砖,南北长130余米,东西宽80余米,上建前、中、后毗连三殿,周围绕以回廊,两侧建对称的亭和楼。整个建筑布局规正严密,左右对称,主从分明,规模十分宏伟。
責任编辑: 云淡风轻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