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从货币供应看 中国未来过苦日子概率大

作者:周浩  2017-04-19 09:47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看中国2017年4月19日讯】中国第一季度GDP数据公布后,市场仍陷入口水战,有人认为经济新周期已经建立,也有人认为投资回弹是旧的经济模式的重新回归。事实上,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看中国经济的表现。

理论上来说,经济增长与信贷供给是存在着高度相关性的,而这在中国经济过去几年中的表现尤为典型——否则我们就不会总是为“钱荒”所困。中国经济的杠杆率高企也带来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货币当局必须要为信贷增速设定一个目标(也可以认为是紧箍咒),而在中国经济中,另一个让人迷惑的现象是,大家都好爱借钱,原因无它,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基建最有成效。

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则让人有些沮丧,很多人的想法可能是,钱是可以“印”的,你不花别人会花,你不借别人会借。

所以,不管经济如何转型,钱袋子是一定要管住的,否则经济发展将会一骑绝尘,接下来就会一地鸡毛。因此,中国在设定M2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速时,都会十分谨慎。当然,历史上不是所有的货币增速目标都被视为“硬目标”,比如说2009年的“四万亿”,实际货币增速就远超目标,此后带来的问题也不少,这也为后来的经济政策制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按照今年12%的社会融资增速目标,在未来的三个季度内,新增社会融资总额为11.87万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后三个季度的实际新增社会融资总额为11.24万亿元。换句话说,如果按照计划,整体经济和金融部门将只能比去年同期多得6300亿元的资金,时间跨度为9个月,平均每个月是700亿。在过去的一年中,社会融资总额新增大约17.85万亿元,假设年息4%,这部分的新增利息每年为7000亿元,而全年新增的社会融资总额为8700亿元(而这一增速在2016年为2.57万亿)。换个角度想想,多增的社会融资,也基本上只够还新增利息。

所以,从货币供应角度来看,未来的几个季度,过苦日子的概率还是相对较大。当然,有两个变量会改变这样的判断,首先,信贷进一步衍生化,通过各种金融创造来“虚拟”出信贷增长,这种方式在过去几年已经出现,所以才造成了M2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速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剪刀差,尽管监管当局意在控制金融资产的过度“衍生”,但在“to be or not to be”的命题面前,多数金融机构仍旧愿意选择“创新”。第二,投资的效率出现改善,尤其是过去几年的投资开始产生正向现金流,因此投资对资金的依赖度出现降低,这样的概率一般而言不大。

責任编辑: 辛荷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