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上海:有钱的本地人,拼翻身的外地打工仔(图)
上海的人潮(图片来源:换日线)
【看中国2017年3月11日讯】有钱的上海人
我第一次惊觉到上海本地人的有钱,是在担任顾问时参与了一个当地企业的咨询项目。当时有个客户工作团队的小主管,我们管他叫张先生吧,他是个非常难沟通的客户──哪怕外部顾问普遍都要接受来自客户的敌意──张先生也是特别不配合的。
这里先科普一下顾问业的生态。通常客户里的领导层出钱请了顾问公司,领导们对于顾问团队基本上是认可的,但是顾问实际上的工作却不是跟领导层对接,而是和地面工作团队一起干活。通常的情况下,工作团队都会对老板请来这批穿西装打领带的人,有很深的排斥感。
“老板花钱请你们来,是在说我们工作表现不好吗?老子在这领域做了20年,难道比你们还差吗?”客户的工作团队通常会产生这种心理。
但是这次不太一样,张先生的不配合好像不是来自于我们侵犯他权威的敌意,而是他根本不在意这份工作。我们请张先生的老板让他配合提供资料,张先生口头上应允了几次,实际上根本没有听他老板话的意思。这就让我十分吃惊了,再怎么讨厌顾问公司的人,自己老板的话总要听的吧?
后来有一天,张先生中午提早走了,说是要帮他女儿过生日。
“他女儿是下午过生日吗?怎么这么早就走了?”我小声问另外一个客户王小姐。
“喔,他请了个游乐园,在他家别墅后院里要搭一个游乐场,回去监工去了。”王小姐回答。
“他家有别墅、有后院、还可以搭游乐场?他家这么有钱干嘛还在这里工作?”我吃惊的问。
“哈哈哈!”王小姐一面大笑一面耻笑我的无知:“他来这里打工也不过就是杀杀时间,老板也管不动他。你们台湾人不懂,上海本地人,夫妻两个外加双方父母,谁家没有个两三套房?有个一两个亿?像我们这样需要靠打工的薪水生活的,都是来这里念书留下来的外地人。”
“难怪。”我暗道。
外地来的创业者
时间快转到2015年,我受一个新创公司的邀请去参观他们的办公室。该公司刚拿到知名创投的天使轮融资,风头正健。创办人一一跟我介绍他的团队,都是复旦、交大等一线学校的高材生。谈话中,创办人注意到我的台湾口音,自然而然的聊到大家从哪里来的。我惊讶的发现,这个团队来自中国各省,但竟然没有一个是上海本地的。
“你们在上海创业,怎么没有一个人是上海本地人啊?”我问。
“哈哈您外行了不是,”创办人边开玩笑边解释:“创业风险这么大的事情,只有我们这些外地来的穷打工仔才愿意干,要拼搏个翻身。你去看看在上海创业的,有几个是本地人?”
看到我惊异的眼神,创办人正色解释道:“上海跟北京不一样。北京的创业氛围浓,上海几十年来都是中国最洋派的地方,很多跨国公司的总部都在这里。很多上海本地人靠房产致富,家里不差钱的,去大公司上班也是有面子的事情。我们这种小新创又没名气,除了个别为了追求人生理想的,很少有上海人愿意来的。”
有了这几次的机会教育,等到之后我自己加入新创团队,看到认真工作的上海本地人时,眼神真的说有多崇敬就有多崇敬。
虽然我都跟自己说,自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理想加入新创的,但说到骨子里,我还是期待努力将公司做大做强,在火箭升空的过程中得到从中产阶级翻身的机会。
当我还在为了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底层努力时,他们已经在为了最顶层的自我实践奋斗了。
要是我家里也有个几套房几亿人民币,可以舒舒服服的过一辈子,甚至是几辈子。我还愿不愿意这样奋斗,真的不好说。
渴望翻身的外地打工仔
在上海,充斥着像我们这样寻求机会的外地打工仔。从念过书的知识份子,到没有技术的农民工。打工仔们都期望着透过改变生存环境,获得改善生活条件的机会。
我以前做了很多制造业的客户,常有机会跑去宁波、苏州、杭州等上海周边制造业的工厂,和来自农村的一线工人和工头聊天。闲聊中,发现他们绝大多数忍受着恶劣环境和单调的工作,为的就是奋斗个几年,回老家买栋房,过上舒服日子。
这几年随共享经济的崛起,更让许多来自乡村的自由工作者,透过送外卖、做美甲、送快递、开网约车、做推拿、做家政,试图在上海立下脚跟。
更有许多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靠着苦大仇深式的苦读打败高考,来到上海读书工作,为的就是把户口迁到这里,在上海买房置产,让小孩留在这里成长接受教育。
虽然我们心里都明白,过去经济暴涨财富喷发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但在这里,至少乌云当中还有一线天光。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