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谍海波澜 从金正男遇刺看暗杀背后的故事(图)

作者:西西河  2017-03-11 08:3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谍海波澜从金正男遇刺看暗杀背后的故事
电影《石破天惊》中的VX神经毒气(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7年3月11日讯】前段日子金正男在马来西亚机场遭人毒杀,这牵涉到情报活动中暗杀的问题。在这里我把我知道的一些内幕分享给大家。

暗杀,在情报术语中叫“湿活”,从事暗杀活动的职业杀手一般被称为“干湿活”的。从事暗杀活动古已有之,远的不说,像专诸刺王离、荆轲刺秦王这样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了。三国时期还有一位热衷于暗杀的名人——姜维,史料记载:姜伯约“阴养死士”,热衷于搞暗杀。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内影响最大的一次刺杀行动:费祎遇刺,据说就和姜维有关。这次暗杀的直接后果就是改变了费祎生前制订的国策:停止北伐、休养生息。

近代历史上,国内外都出现了不少暗杀行动,例如1914年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激进分子的刺杀,伤重不治身亡,这件事件成为一次大战直接导火索。到了二战期间,交战双方间互相暗杀更是频繁,希特勒纳粹组织敢死队数次试图暗杀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但在三方保卫机关的严密看护下,暗杀全部失败。最危险的一次是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纳粹德国特工在距离三巨头很近的距离上被警卫人员发现并击毙,事后三巨头身边站满了各自保镖,但三人只是彼此笑笑、心照不宣。1943年,美国太平洋舰队情报部门破译了日军密电码,获知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详细行程后,精心制定了代号为“复仇”的暗杀行动,派战斗机埋伏在山本座机必经空域,一举将其击落,打掉了一个心腹大患。1944年6月6日“D”日后几天时间内,纳粹德国内部接连发生了两起刺杀事件:先是希特勒在自己的“狼穴”参加军事会议时遭到炸弹袭击,身受重伤;接着是西线德军司令隆美尔的车队在赶往前线途中遭到英国战斗机的扫射,身负重伤。事实上当时西线德军已经处于瘫痪状态了。

毒物谋杀

暗杀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在短时期内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以至于战局发生逆转。暗杀的手法,常用的有:爆炸、枪杀、毒杀、制造意外事故(车祸、空难)谋杀、绑架暗杀,甚至还有利用放射性物质让对方慢性死亡或者细菌感染使其死亡等等。其中毒杀这种办法属于暗杀中比较高端的一种手段。

但话说回来,毒杀这种手段对操作者的手法、技巧要求很高。首先,操作者要有机会接近目标,甚至是对方比较信任的人才有可能实施毒杀;其次,虽然自然界各种有毒物质不下千种,但适合用来实施毒杀的化学物质并不多。要同时满足这两点,难度很高。

就拿刺杀汪精卫来说,1938年底,汪精卫叛逃越南河内,准备叛国投敌,当时国民党军统准备实施暗杀。据当时参与暗杀的军统特务陈恭澍回忆,最初他们也是准备实施毒杀——在汪精卫爱吃的面包上涂毒药,但试验后发现,经过处理的面包的色泽和味道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显然是不行的。几经尝试不成功后,只得放弃毒杀的办法,改用传统的枪杀解决问题。

氰化钾

前面提到实施毒杀的特点: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但对操作者要求高,必须有机会接近对方,甚至必须是对方信任的人;对毒物本身有要求:剂量小、毒性大——一旦中毒几乎没有挽救余地,所谓拿到解药就能救命的说法完全是电影的杜撰、无色无味容易隐藏、使用方法多样——可以口服也可以外用。老实说,要满足上述条件,非特别毒物无法胜任。

那么情报组织或者恐怖分子实施暗杀时常用的毒物都有哪些呢?常用的毒物有:氰化物、蓖麻毒素或河豚毒素、神经毒剂如沙林、梭曼或VX毒剂。

先说氰化物,氰化物是老牌毒物了,二战开始就被大量运用。当时深入敌后的特工临行前都会发内藏氰化钾的小药丸,目的是当落入敌人手中时可以服用自尽,毕竟对方情报机关的刑讯手段是非常残忍的。

氰化物的优点是获得容易,隐蔽性强,可以隐藏在香烟、药丸、甚至衣领里,趁人不备服用。以纳粹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来说,希姆莱在逃亡途中被英军俘获后,虽然经过仔细搜身甚至更换衣服后,仍能自杀,根源在于当时搜身不严,没有检查他的口腔——里面暗藏了氰化钾药丸。反过来,氰化物的缺点就是必须口服才能生效,所以反间谍人员在抓捕对方特工时第一个动作就是控制住对方的口腔,让他没法咬合,然后仔细搜身,有时候干脆把对方衣领子直接撕掉。

蓖麻毒素

氰化物最大的缺点是必须口服,相比起来蓖麻毒素的使用范围就大很多,允许以注射形式下毒。

1978年9月7日,流亡英国的保加利亚异议人士乔治.马可夫正行色匆匆地走在伦敦泰晤士河上的滑铁卢桥上。当他在一座公交车站等车时,另一位穿着风雨衣的男子靠近了他,并用手里的黑色长柄雨伞伞尖对着他的小腿刺了一下,然后趁马可夫没有反应过来匆匆地离开了。没过多久,马可夫就感到自己的小腿有股烧灼般的疼痛,然后是高烧,三天后不治身亡。

事后,伦敦警方奉命对马可夫进行验尸,在他的小腿发现了一个针头大小的金属球,里面残存着蓖麻毒素的样本,综合其他中毒症状分析,马可夫致死的罪魁祸首就是蓖麻毒素。

蓖麻毒素提炼自蓖麻籽,通常要从数吨甚至数十吨蓖麻籽里才能提炼出微量的蓖麻毒素,但蓖麻毒素毒性极大,极微量毒素可以轻易致人死亡,而且几乎没有解药可救。而且它对目标的摄入方式要求比较低,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事后警方调查发现,之前那个用雨伞刺伤马可夫的人手中的雨伞是经过改装过的注射枪——先用伞尖刺穿目标皮肤,然后用高压气体把小球射入目标体内,小球是空心的,内藏蓖麻毒素,开口的封蜡被融化后蓖麻毒素流进目标血液内致其死亡,整个动作干脆利落、一气呵成。

蓖麻毒素的最大优点是隐蔽性强、需要剂量小,但它对使用者的要求很高,整个动作必须一气呵成,不能有任何拖泥带水,否则整场行动就会功败垂成。就在马可夫死前十多天,另一个保加利亚人也在巴黎遭到类似攻击,当时他遭到枪击后在医院检查伤情时,在伤口也发现了类似的钢珠,但因为钢珠在射击时遭到破坏,只有少量蓖麻毒素沾到这个保加利亚人皮肤上,此人才侥幸捡了条性命。

VX毒剂

和氰化物相比,蓖麻毒素毒性大、隐蔽性强,只要以注射形式即可让目标中毒,使用起来确实进了一大步。但蓖麻毒素有它先天弱点:提炼难度大,对操作人要求高,如果操作人技艺不精或者工具本身有问题,暗杀很难成功。

于是第三种常用毒物出现了——VX毒剂。

相信不少人看过电影《石破天惊》:对政府不满的海军陆战队将军带领部下袭击了一处军火库,劫持了装有神经性毒剂VX的导弹并瞄准旧金山市,以此要挟政府接受他的要求。其中关于神经性毒剂VX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将军的一位部下在搬运VX存储罐的时候,失手摔破了一个罐子,罐子里瞬间滚出很多碧绿色晶莹剔透的玻璃球,其中几个落地破碎后开始有气体挥发,很快那位部下的脸上手上出现了大片水泡,最终在极度痛苦下死去。那么VX毒剂真的有电影描写的那么可怕么?

其实,VX毒剂也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常温下挥发速度很慢,仅仅比普通机油慢些。VX最初是研制杀虫剂时被意外发明的,和前面提到的蓖麻毒素相比,VX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可以不用进入人体体内就可以让人中毒,人的裸露皮肤只要沾上哪怕针尖那么大的VX毒剂,就可以出现中毒症状,按照维基百科的描述:吸入后1-2分钟–瞳孔收缩;2-4分钟–多汗,流涎;5-10分钟–抽搐,麻痹,痉挛;10-15分钟–死亡。也正因为它挥发速度慢,军队一般拿它作为持久性毒剂使用,以汽雾状或者喷淋的办法播撒到特定区域,起到阻止对方进入的作用。

VX毒剂第一次投入实战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中,当时伊拉克在两伊边境地区播撒VX毒剂。而伊朗军人对VX毒剂的毒性了解不深,虽然佩戴防毒面具,但没有对裸露皮肤进行防护,导致中毒死亡的事件发生。而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奥姆真理教分子对多名使用了VX毒剂进行毒杀,虽然奥姆真理教分子制备的毒剂成分低,达不到军方标准,但仍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惨痛后果。可见VX毒剂的杀伤力是非常可怕的。

结语

暗杀是一种非常恐怖的手段,同时也是有些卑劣的手段。一般来说,理智的情报首脑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采用这种手段解决问题的,有些国家或组织的情报机构干脆明令禁止搞暗杀破坏活动。

任何事情都是有得必有失,暗杀也不例外。很多国家层面的暗杀行动一旦败露,轻的造成两国之间断交;重的可能引发一场战争。就拿金正男遇刺身亡事件来说,越来越多证据证明这是一次有预谋,精心策划的暗杀行动。虽然行动本身很成功,但造成的外交后果就是马来西亚宣布驱逐朝鲜驻马大使,并取消朝鲜公民落地免签政策。这就是暗杀的代价。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責任编辑: 华启善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