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手处理事情的六大方法 人人都该学(图)


诸葛亮与曾国藩都讲究“静思”,两人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内圣外王”之大政治家。(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每个人都有处理事情的准则与诀窍,来看这些古代高手是如何处理好事情的。

迂回的策略

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却不懂得迂回的智慧。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

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

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去,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

齐景公闻言笑了,说:“赶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迂回的智慧。

逆向思维

孙膑是战国时著名兵法家,至魏国求职,魏惠王心胸狭窄,妒其才华,故意刁难,对孙膑说:“听说你挺有才能,如果你能使我从座位上走下来,就任用你为将军。”魏惠王心想:我就是不起来,你又奈我何?

孙膑想:魏惠王赖在座位上,我不能强行把他拉下来,把皇帝拉下来是死罪。怎么办呢?只有用逆向思维法,让他自动走下来。于是,孙膑对魏惠王说:“我确实没有办法使大王从宝座上走下来,但是我却有办法使您坐到宝座上。”魏惠王心想:这还不是一回事,我就是不坐下,你又奈我何?他便乐呵呵地从座位上走下来。孙膑马上说:“我现在虽然没有办法使您坐回去,但我已经使您从座位上走下来了。”魏惠王方知上当,只好任用他为将军。

适当的糊涂

两个落水者,一个视力极好,一个患有近视。两个落水者在宽阔的河面上挣扎,很快就筋疲力尽了。突然,视力好的那位看到了前面不远处有一艘小船,正在向他们这边漂来。

患有近视的那位也模模糊糊地看到了。于是,两人便鼓起勇气,奋力向小船游去。

游着游着,视力好的那位便停了下来,因为他看清了,那不是一艘小船,而是一截枯朽的木头。

但患有近视的人却并不知道那是一截木头,他还在奋力向前游着。当他终于游到目的地,并发现那竟然是一截枯朽的木头时,他已离岸不远了。视力好的那位就这样在水里丧失了生命,而患有近视的那位却获得了新生。

有两个患有癌症的病人。一个人耳朵灵便,从医生的谈话中听到他们只能活三个月时间了。

另一个人的耳朵有些背,别说偷听医生的谈话,就是你跟他直接说,他还听不大清。奇怪的是,他不但活过了三个月,到现在已是两年过去了,他还好好地活着。

人生中,很多事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好,不灵通的比灵通的要好,不精明的比精明的要好。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难得糊涂。其实,人生本来就是糊涂的,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藏在糊涂中,一旦清醒了,可能所有的快乐和幸福也就跟着烟消云散了。

把握好“度”

话说有一人到千年古刹金山寺去敲钟祈福,管钟的老和尚跟他说敲钟只敲三下:第一下是福喜临门;第二下是高官厚禄;第三下是延年益寿。

那家伙敲完第三下后心里有气。偏不信这个邪。趁老和尚不注意。故意又敲了一下,老和尚大惊失色地跟他说:“这下完了,前面白敲全废了”,那厮问老和尚为什么?老和尚说,钟不能敲第四下,敲了那就四大皆空了,这下那厮傻了。

中国人一直很讲究一个“度”,常说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万事须讲“度”,率性而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事不成,心慌难择路,欲速则不达,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是为“度”。

中正平和

中正平和就是中庸。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就是要求在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有个故事说:

鲁国的法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奖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很富有,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做可以移风易俗,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作呢?现在鲁国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无形中创下了恶例,使大家都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一件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好风气,将慢慢消失了。”子贡大概很委屈,不过仔细想想就是这个理。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绝对不是一个道德学家,他是中正平和的,从来不主张用道德强迫别人做事,不用道德压迫人的本性。

每临大事有静气

曾国藩年轻做事,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他的老师理学大家唐鉴先生送给他一个字——“静”。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思索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获益良多。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为让气氛更宁静、馨香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

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整天慌慌张张的人,难成大事,就是因为缺了“静”和“安详”的智慧。

《三国演义》记载刘备死后,魏、吴联合少数民族发五路大军攻打蜀国。五路大军打来,刘阿斗都快被吓死了,别的将领也懵了。可诸葛亮把自己关在相府里三天不见客,静心思考对策,结果,五路大军被他轻松化解。这就是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故事。

曾国藩和诸葛亮都是少有的“内圣外王”的大政治家,都是在静字上做足工夫的人。诸葛亮《诫子书》中更是精辟地将此总结为,“非宁静无以致远”。

本文留言

作者儒风大家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