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宣传反腐还是维稳?(组图)


《我不是潘金莲》剧照

【看中国2016年12月5日讯】中国导演冯小刚凭着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赢得第53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项。电影在中国内地上映三日,票房达人民币2.04亿元,风头一时无两,就连官媒《人民日报》也发表对冯小刚的专访,正面评价这出讲述上访、官员腐败和法治问题的电影。

电影改编自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讲述农村妇女李雪莲(范冰冰饰演)因不满地方法院对她的离婚判决,以及前夫称她为“潘金莲”,而坚持向法院和政府为自己讨回公道,一件小事渐渐演变成大事。十年以来,她不断告状和上访,由县政府告到市政府层面,再告到北京国家领导层面。


《我不是潘金莲》剧照

电影用喜剧手法讽刺中国腐败的官场文化

女主角在戏中的行为颇为疯狂,故事的剧情亦十分夸张。电影用喜剧手法讽刺中国腐败的官场文化和行事手法,例如讲述各级地方官员(例如:市长、法院法官)用尽各种办法阻止女主角上访;官员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首先关心自己会不会受到责难,明明有时候道理在自己身上,也闹出不少事件,反映所谓的制度和法治都是残缺不堪。

此外,官员和人大代表开会的情节,描写得很细致,例如人大会议的礼仪小姐会用绳子量度每个茶杯的摆位是否准确;官员们的发言和训话亦拍得很真实,不少对白都好像是似曾相识的。

起初,笔者在观看这出电影的时候,觉得有点惊讶,不断在想:为什么这出讽刺官场生态的电影,能够通过内地的审查公映呢?不过,观看到结尾,最终真相大白。


《我不是潘金莲》剧照(图片均来自主场博客)

虽然戏中的确有大量批评政府和反映上访者惨况的敏感内容,但戏中的官员是最终也是懂得反省检讨,而犯错的官员亦会被降级或下台。再者,故事将中国的贪腐问题与缺乏法治观念的问题,归咎于地方官员,宣扬“这只是地方官员的问题,而不是制度的问题”的讯息,完全无视威权制度、三权合作等根本性的问题。而北京的领导更有一种父母官的感觉,训地方官员。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批判电影,虽然难得地唤起了社会对腐败问题的关注,但仍属于小骂大帮忙的程度,散发着维稳的味道。戏里头所宣传的讯息更配合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路线,因为习近平上台后都不断高举“打击贪腐”、“以法治国”的旗帜,但实际内容为何,大家都心里有数。难怪连官媒《人民日报》也正面评价《我不是潘金莲》,让电影沦为政府的宣传教育片。而事实上,已经有新闻报导,内地有官员要求下属去看这出电影,反思如何当官。

最后,这部电影的摄影手法非常有趣,采用了圆形和正方形的构图,充满艺术的味道。在农村的时候,会采用圆形;而在北京的时候,则采用正方形;真相大白的时候,又变回了正常的16:9长方形构图。圆形的摄影构图,像中国古代庭院的窗框,更一有种从第三者角度偷窥的感觉,难道这是象征着偷看中国的社会问题吗?另外,画面上的资讯少了,观众会看得更集中。此外,戏中的场景曾经出现过不少圆形和正方形的装修,明显是刻意安排的,与摄影手法吻合,十分有心思。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林兆彬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